【色母粒产业网】9月25日消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上海纺织化学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功合作近日在阿拉尔市开启了新篇章。他们共同建成了新疆地区首个散棉、筒子纱非水介质少水染色生产示范线,这一举措为环保产业提供了新的思路。该生产线设计年产量高达5000吨,自今年5月份试运行以来,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过程运行成本降低了5%至10%左右,同时生产过程中不再产生废水,有效解决了传统印染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个创举不仅有望助力新疆棉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还为整个印染行业提供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路径。
合作始于2019年,当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王际平教授团队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委托,致力于解决印染行业高盐染色污水排放问题。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他们成功突破了技术瓶颈,提出了“棉纤维、筒纱活性染料非水介质少水染色技术”。该技术的核心在于不再需要大量盐类化合物,染料利用率也得到了显著提高,高达90%以上。
这项技术的革命性之处在于它将治污的目标从印染过程的末端前移到了生产端。传统印染工艺中,染1吨棉纤维需要用1吨盐、100吨水,同时产生大量污染物和水,这被认为是重污染行业。然而,王际平教授的团队采用全新的方法,染1吨棉纤维不再需要盐,只需0.25吨水,染色时间也减少了20%。更为惊人的是,生产过程产生的固体废物还可以转化为肥料,回收水也能够再利用,确保了零污染的环保生产。
据了解,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乐观。新疆地区拥有巨大的棉花产量,占全国比例达到90%。以前,由于技术限制,大部分棉纤维原料需要运出新疆进行加工。但现在,有了这项技术的支持,原料可以在当地深加工,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还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为新疆乃至全国的棉纺织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