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7月11日消息,近期聚乙烯市场价格持续回落,向市场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终端可能会在价格低位时加大采购力度,低价交易行为日益增多。随着终端制品旺季前的补库预期升温,现货价格难以继续大幅下跌。预计下周聚乙烯价格的跌幅将维持在50-80元/吨左右。
目前,PE下游行业正处于需求淡季,新订单的增长速度放缓。尽管个别企业的订单有所回升,但对整体市场的提振作用有限。同时,由于盈利水平存在差异,工厂的采购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市场因此承压。截至7月9日收盘,华东地区PE线型薄膜的价格区间为8500-8600元/吨。
一、聚乙烯价格延续跌势
近期,下游需求整体低迷,导致市场成交气氛减弱。然而,从供应端来看,市场整体供应量保持相对稳定。尽管LDPE产品后期有减少的预期,但生产企业开始下调出厂价,导致成本支撑力度减弱,聚乙烯价格仍存在下跌空间。
本周聚乙烯价格环比下跌80-100元/吨,市场承压的原因多种多样。目前,生产企业继续保持稳定供应。尽管神华新疆、万华化学等个别企业的检修行为对市场的利好刺激有限,但市场对宏观消息的信心并不强。在需求成为关注焦点的背景下,盘面偏弱,终端淡季状态持续,且终端人士普遍认为价格处于回调期,因此采购速度放缓。在日产7万吨的供应压力下,贸易商积极降价以促进成交。受市场行为影响,企业被动下调出厂价。同时,乙烯价格构成了底线,增加了各产品的成本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的跌幅。
二、需求关注度上升,终端开工对聚乙烯价格的影响日益显著
尽管7月下旬棚膜存在累积订单的预期,但在淡季需求难以改变的现状下,其订单跟进仍然有限,主要以阶段性生产或停机为主。管材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大型企业订单相对稳定,而小型企业则主要依赖零散订单。目前主要的生产类型是给水管,其次是燃气管。随着雨季的到来,市场将进入淡季运行阶段,这将迫使原料降价并降低库存。华东地区100级别管材的价格已降至8050-8150元/吨。
在包装膜方面,部分企业累积了执行订单,并跟进了零星的刚性需求订单,导致企业集中生产并略微提升了负荷。手用缠绕膜的需求有所改善,定制订单增加。然而,缠绕膜和制袋企业并未出现明显好转的迹象,企业仍按需采购。前期排产的低压膜陆续投放市场,增加了可售数量。为了促进成交,贸易商继续降价销售,导致地区间的价差缩小,其中华北地区的价格略高于华东和华南地区。在LDPE薄膜检修消息的利好消化后,市场对刺激的反应有限。考虑到销售进度,贸易商往往选择降价出货,从而缩小了盈利空间。食品类包装膜企业的订单相对稳定,但下游采购较为分散。华东地区的一些业者反馈称,膜厂的观望情绪上升,尤其是采购7042和2426H等相关产品的客户。他们认为后期价格存在下降预期,因此放缓了原料采购速度。
中空市场仍处于淡季运行状态。据采访的食品用桶企业表示,当前采购主要按订单进行,旺季仍将在9月份到来。企业维持低负荷开工状态,而市场可售资源相对紧张。供需矛盾并不突出,导致国产现货价格普遍偏强运行。从市场采集的进口中空价格来看,来自美国的价格相对较低与国产料的价格差距较小。中空产品的需求略好于预期,但仍低于预期水平。企业开工不足并维持生产状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多家公司上调了从亚洲到美国、欧洲等地的运费,如MSC、达飞和马士基等。其中马士基从7月1日起上调了远东至北欧的FAK费率至最高9400美元/FEU;并从7月7日起开始征收旺季附加费。聚乙烯原料成本价格的上涨压缩了制品的利润空间,这也是终端对原料采购积极性下降的原因之一。
三、产品原料替代和贸易量差异导致短期内PP成交好于PE
近期PP行业人士也反馈市场趋势偏弱,但当日成交量却好于PE。通过详细分析供需状况和其他影响因素后发现,在PP出口下降的背景下,国内市场成为消化资源的主战场。对比贸易量可以发现,PP的日产量超过9万吨,而近期受小修影响的PE日产量仅约为7.2万吨。就消费范围而言,由于PP具有耐热和抗冲击等性能优势,其应用范围相较于PE更为广泛,尤其在夏季高温天气下更受欢迎。这也激发了部分PE企业研发耐低温薄膜产品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