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8月5日消息,7月份巴斯夫一家工厂发生的爆炸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初步传闻称事故工厂为生产乙烯、丙烯和丁二烯的装置,然而,巴斯夫于7月31日发布更正声明,澄清事故装置实际上是用于生产香料原料和维生素生产前体的设备。
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此次事故对国内维生素市场产生了显著影响。目前,国内维生素生产企业已集体停止报价,而贸易商们则纷纷上调了对外报价。其中,维生素A(VA)的报价在短短2天内飙升了53%,维生素E(VE)的报价也上涨了20%。这一市场动态也影响了相关上市公司,如新和成等企业的股价大幅上涨。
此次爆炸事故及随后的产品涨价,不禁让人联想到过去类似的事件。历史上,一些企业在面临生产事故或供应中断时,往往会采取各种策略来推动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将生产成本转嫁给下游消费者。这种“涨价去库存”的策略在市场上并不罕见,其目的是通过提高价格来减少库存,同时增加企业的利润空间。
然而,这种策略对于下游企业来说却是一种挑战。化工原料作为必需品,其供需关系通常相对稳定。一旦供应中断,就会导致价格上涨,下游企业往往面临两难选择:要么接受高价购买原料,要么面临生产中断的风险。这种市场动态也暴露出供应链中的脆弱性,以及上游企业对市场的强大议价能力。
当前,涂料行业也面临着去库存的压力。与过去的房地产去库存不同,现在涂料行业的需求更多来源于房屋改善和置换,而非大规模的新建项目。因此,从源头上减少涂料产能,尤其是低端落后产能,成为行业调整的重要方向。这一过程中,必然会有一批只能做低端产品的涂料企业退出市场,而对于有能力提供品牌和服务的企业来说,他们有望在供需重新平衡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展望未来,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整合,我们期待国内能涌现出像巴斯夫这样的企业巨头,从源头掌控议价权,并推动整个行业的升级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