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9月14日消息,生物基聚酯PEF作为新型材料,在力学性能、耐高温性和阻气性上展现出显著优势,其应用领域广泛,涵盖了饮料瓶包装、薄膜材料及纺织品等多个行业。与传统的石油基聚酯PET相比,PEF的氧气阻隔性高达PET的10倍,二氧化碳阻隔性为PET的6至10倍,且阻水性也优于PET两倍。此外,PEF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86°C,较PET的74°C更高,尽管其熔点(Tm)235°C略低于PET的265°C,但其可再生性以及碳足迹降低50-70%的特点,使得PEF成为更具吸引力的环保材料。
然而,PEF的大规模应用面临色泽较深的挑战,这主要源于其合成过程中的多个因素。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PEF的合成方法多样,包括熔融缩聚法、熔融-固相缩聚法、溶液缩聚法、开环缩聚法及酶催化聚合法。其中,熔融缩聚法因能生产高分子量PEF而成为主流工艺,但该方法易导致产物变色,主要归因于原料中的杂质、脱羧反应、催化剂选择以及反应温度等。特别是FDCA的脱羧反应和由此产生的副反应,以及催化剂如锰系和钴系导致的色泽异常,都是影响PEF色泽的关键因素。
为了制备浅色PEF,研究者们正在探索不同的技术路线。例如,采用酯交换-熔融缩聚路线代替直接酯化-熔融缩聚法,以减少变色;使用高纯度单体、高选择性催化剂以及适当的反应条件和稳定剂,以抑制副反应的发生。此外,催化剂的选择对PEF的分子量增长和色泽同样至关重要。锑系、钛系和锡系催化剂虽可用于PEF合成,但表现出不同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需要仔细筛选和优化。
除了熔融缩聚法,其他如熔融-固相缩聚法、溶液缩聚法、开环聚合法和酶催化聚合法等也在探索中。然而,这些方法或因反应速率慢、成本高昂,或因能耗高、环境污染等问题,目前尚难以成为PEF工业化生产的主流工艺。
综上所述,要制备浅色PEF,必须综合考虑原料提纯、脱羧反应控制、催化剂选择及反应条件优化等多个方面。通过采用高纯度单体、高选择性催化剂以及适当的化学反应环境和稳定剂,可以有效抑制副反应,从而制得色泽较浅、稳定性良好的PEF产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未来PEF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和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