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4 月 7 日消息,在国家大力倡导 “双碳” 目标以及循环经济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地方国资正快马加鞭地投身资源循环利用领域。2025 年 3 月 25 日,四川省资源循环有限公司正式宣告成立,其注册资本高达 2 亿元,背后股东阵营强大,由四川资源产融发展有限公司、四川省土地发展集团等多家省属国企携手联合注资。这一重大举措引发行业高度关注,它究竟传递出何种信号,又会给西南地区的再生资源产业格局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从股权结构来看,四川省资源循环有限公司的架构极具深意。公开资料显示,其股权架构彰显出 “产融结合 + 产业链协同” 的显著特性。占股 31% 的第一大股东四川资源产融发展有限公司,在资本运作方面经验丰富,能够为公司后续的技术研发以及项目拓展提供雄厚的资金保障。而像四川省土地发展集团、自然资源投资集团智能装备公司等处于第二梯队的股东,各自持股 10.5%,它们分别凭借自身优势,为公司带来土地资源整合以及先进环保装备技术等差异化的助力。
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四川省资源循环有限公司的业务布局相当广泛,几乎涵盖了资源循环领域的各个热门赛道。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方面,公司已经成功获取报废电动汽车回收拆解资质,当前正重点发力动力电池梯次利用这一行业难题,未来极有可能与四川本地车企,比如宜宾时代新能源,达成闭环合作模式。在固废与贵金属领域,公司开展生产性废旧金属回收以及贵金属销售业务,将目光聚焦于从电子废弃物中提炼黄金、铂等高附加值金属的业务。同时,土壤修复业务也与四川矿区生态治理需求紧密对接。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再生技术研发与推广被纳入公司主营业务,这意味着后期公司很可能会与高校院所,如四川大学等,携手攻克行业瓶颈技术。
在政策利好的大环境下,四川省资源循环有限公司的成立可谓恰逢其时。近年来,四川接连出台《四川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实施方案》《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方案》等政策。该公司的成立正赶上三大发展机遇:首先是区位优势,四川锂矿资源储量丰富,加之成渝地区新能源汽车产能不断扩张,使得废旧电池回收市场前景广阔;其次是国资背书,省属企业联合控股的模式,让公司在获取政府类环保项目,比如天府新区建筑垃圾资源化示范工程时更具优势;再者是合规壁垒,公司提前取得多项许可资质,在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下成功构筑起先发优势。不过,国资的强势入局,或许会加速西南地区再生资源行业的洗牌进程,那些技术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可能面临淘汰危机。而且,尽管国企背景有利于资源整合,但再生资源领域价格波动频繁,公司在市场化运作中应对价格变化的运营效率,仍有待市场检验。
四川省资源循环有限公司的诞生,无疑是地方国资积极响应 “无废城市” 建设号召的标志性事件。其全方位的产业链布局以及股东间的协同效应,有望推动四川再生资源产业实现从分散到集约的转变。然而,要将政策带来的红利切实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还需密切关注公司技术落地的速度以及市场化运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