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4 月 8 日消息,在全球能源市场的版图上,4 月 1 日见证了能源巨头壳牌(Shell)一系列引人注目的重大动作。当日,壳牌正式对外宣布,已顺利完成将旗下新加坡能源化工园出售给由嘉能可和印尼化学品制造商 PT Chandra Asri Pacific 共同组建的合资企业。此次交易涵盖了毛广岛的炼油厂以及裕廊岛的化工设施,这一举措在能源化工领域引发了广泛关注。
而在同一天,当地时间 4 月 1 日,国际石油公司壳牌(SHEL.US)再度发布声明,宣告已成功完成之前所宣布的对新加坡液化天然气(LNG)贸易公司 Pavilion Energy Pte(兰亭能源)100% 股份的收购。此次收购收获颇丰,不仅纳入了兰亭能源约 650 万吨 / 年的 LNG 长期合同,还一并囊括了其在英国、新加坡和西班牙的再气化能力。作为一家在全球能源领域举足轻重的企业,壳牌业务范畴广泛,横跨石油、天然气、化工、液化天然气(LNG)以及可再生能源等多个关键领域。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格局的深刻变革,壳牌也积极顺应潮流,在坚守传统能源业务的同时,稳步朝着低碳和可再生能源方向加速转型。
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壳牌为自身制定了一系列目标明确且极具挑战性的转型规划。在成本控制方面,计划到 2028 年将结构性成本削减目标从 2025 年底的 20 亿 - 30 亿美元大幅提升至 50 亿 - 70 亿美元,并且将年度资本支出严格控制在 200 亿 - 220 亿美元。在业务发展层面,壳牌致力于巩固在 LNG 领域的领先地位,计划到 2030 年将 LNG 年销量提升 4% - 5%。同时,对于上游和综合天然气业务,预计到 2030 年总产量每年增长 1%,并维持液体产量稳定在每天 140 万桶。在能源结构调整上,壳牌计划到 2030 年将 10% 的资本投入到低碳能源领域,其中涵盖电动汽车充电、生物燃料和氢能等新兴领域。回顾过往,早在 2021 年,壳牌就已将三分之一的总支出用于低碳产品和服务,且预计到 2025 年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攀升至 50%。在碳排放目标上,壳牌立下宏愿,计划到 2030 年将运营碳排放减少 30%,并于 2050 年实现净零排放,主要手段包括以天然气替代煤炭,以及大力扩大生物燃料及绿氢的应用。在石油产量方面,壳牌计划到 2030 年稳定在 140 万桶 / 日,随后逐步加大向低碳能源如生物燃料、电动汽车充电等领域的转向力度。从壳牌官方发布的公告不难看出,其战略核心在于巧妙运用 “减法”,即剥离高碳资产,同时辅以 “加法”,积极投资 LNG 与可再生能源,以此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壳牌此举目标明确,不仅是为了积极应对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趋势,更是试图在未来的低碳时代重新塑造全球能源市场的领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