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8月12日消息,俄罗斯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首府乌法近日迎来纺织产业新动态,一家本地纺织企业宣布将斥资3.265亿卢布,在当地打造一座集合成纺织材料生产与纺织废料再生为一体的新型生产基地,预计2027年全面投入运营。
该企业已成功在乌法租赁1.7公顷土地,新基地将涵盖从纺织废料拆解、再生纤维制造到合成纺织材料生产的全链条。项目不仅获得了RB政府新闻部门的官方确认,更被列入地方“重点投资项目清单(PIP)”,成为当地纺织领域首个综合型项目。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项目将分阶段推进,初期聚焦拆解与无纺布生产,后续逐步扩展至玻璃纤维、机织物及纱线等领域,最终构建起一体化生产体系。
从PET循环回收的角度审视,该项目对原料杂质控制提出了更高标准。纺织废料中常混杂锦纶、腈纶等多种非PET纤维,这些杂质在机械回收过程中易导致熔融不相容、外观缺陷及纺丝稳定性问题。此外,染整助剂残留、颜色污染以及玻璃纤维共线带来的颗粒性污染风险,均对再生聚酯(rPET)的质量构成挑战。因此,项目需在前端实现精准分选,并在造粒环节设置精细过滤,同时强化脱色、脱味及深度净化能力,确保再生纤维的品质稳定。
政策层面,该项目获得了地方产业发展基金的优惠贷款及土地要素支持,彰显了政府对循环经济与纺织再生产业的重视。纳入重点投资项目清单及预计新增的126个就业岗位,将促使项目在安全、环保及杂质管理方面加大投入,实现前置化、透明化、可审计化的管理模式。对于PET回收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区域化供给中心的形成,但同时也需以标准化、合规模型来换取政策信用的持续性。
面对未来可能的扩产需求,企业需同步升级分选识别技术与深度净化单元,以降低杂质带来的成本波动。在原料管理上,建立来料成分指纹库与批次级COA,实施分级定价与罚扣机制;在生产过程中,布点在线监测,对黑点、凝胶等关键指标设报警阈值;在设备布局上,实现玻纤与PET的物理隔离,确保生产环境的纯净度;在质量管理上,建立周/日产线报表,与客户端纺丝断头率进行回归关联,形成闭环优化;在合规性上,导入GRS/ISO 14001等框架,降低供应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