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4 月 19 日消息,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对 “可降解塑料” 存在认知误区,以为这类塑料使用后随意丢弃也无妨,反正能自然降解。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关于 “可降解塑料”,人们需要重新认识。
“可降解塑料” 并非想象中的万能 “环保材料”。它是由数十种材料构成的塑料类别,需在微生物作用、光照、水分、氧气等特定环境条件下,才能分解成二氧化碳、水等小分子物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报告显示,多数可降解塑料在自然环境中的实际分解速度远不及市场宣传,甚至可能引发新的污染。
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可降解塑料” 依据降解方式,可分为生物降解塑料、光降解塑料和氧化降解塑料。不同类型的可降解塑料,降解条件差异显著。光降解塑料和氧化降解塑料在堆肥环境下,需一定时间才能开始降解;而在海洋、土壤或垃圾填埋场等自然环境中,其降解过程极为缓慢。即便开始分解,也可能破碎成微塑料,长期残留于环境中,造成潜在危害。
由此可见,“可降解” 不等于 “可随意丢弃”,这类塑料同样需要合理回收与利用。在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践行循环经济理念,从源头减少塑料使用、提升重复利用率、做好回收再利用工作,摒弃线性消耗模式,或许才是解决塑料污染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