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6月30日消息,全球化工行业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近日正式宣布,永久关闭其位于英国泰恩赛德地区的烯烃6号裂解装置,该设施自2020年停产后最终未能等来复产。这座具有45年历史的装置曾是该地区石化工业的重要标志,其关停意味着英国将告别长达七十余年的乙烯自主生产时代。
这座始建于1979年的裂解装置原计划在2023年完成8.5亿英镑的技术改造,转型为全气体原料生产线。然而随着欧洲能源危机持续发酵,SABIC最终选择放弃该计划。值得注意的是,与之配套的低密度聚乙烯工厂将维持运转,所需原料将通过外部采购解决。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此次关停将影响约330名正式员工及同等规模的合同工,但具体裁员方案尚未公布。
这已是SABIC近年在欧洲关闭的第二套大型裂解装置。2024年4月,该公司刚永久关停荷兰赫伦的烯烃3号装置。持续恶化的经营环境使得SABIC在2025年一季度录得22.9亿元人民币的净亏损,市场传闻其正考虑全面退出欧洲石化业务。
欧洲化工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英力士、陶氏化学在内的八大跨国化工企业近期相继宣布缩减欧洲业务规模。高昂的能源价格、严苛的环保法规以及严重的产能过剩被普遍认为是导致这波"关停潮"的主因。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石化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国内新建乙烯装置在运营成本、原料获取、设备先进性等方面均具显著优势。特别是通过大炼化一体化项目,我国乙烯生产正实现从原油到化工品的全流程优化,化学品收率有望突破70%大关。
数据显示,到2030年中国乙烯产能预计将增长80%,达到8387万吨/年,占全球新增产能的近六成。其中65%的新增产能将采用石油基路线,主要来自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尽管产能快速扩张,但考虑到人均消费量仍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未来我国乙烯市场仍将保持供需紧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