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功能母粒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时间:2025-07-14 来源:色母粒产业网发表评论

【色母粒产业网】7月14日消息,我国功能性聚酯纤维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近日,在浙江省海宁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召开的科技成果鉴定会,由浙江金彩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盐城工学院、北京化工大学、江苏芮邦科技有限公司、浙江银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光响应抗菌/抗紫外功能母粒及超细旦聚酯纤维"项目获得专家组高度评价,被认定整体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双金属协同共掺杂技术更是在抗菌抗紫外功能方面实现国际领先。

项目研究成果简要介绍如下:

目前,涤纶长丝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随着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频发和紫外线辐射的日益加剧,多功能防护材料的需求急剧增长,功能性涤纶长丝超细旦化愈发引人关注。我国《“十四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高性能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本项目所涉及的光驱动抗菌/紫外功能聚酯纤维材料属于高性能/功能性高分子,属于重点发展产业支持范畴。然而,现有聚酯纤维功能单一,传统抗菌剂(如银离子)存在易氧化、光稳定性差等问题,且粉体-聚合物界面相容性与分散稳定性矛盾的问题,也严重影响功能性聚酯纤维的高质量生产和应用。因此,开发光驱动抗菌/紫外功能聚酯纤维成为必然趋势。

传统抗菌抗紫外功粉体材料单效机制简单、常规功能粉体材料共混易导致团聚,以及在熔融纺丝过程中聚合物共混体系中功能纳米颗粒分散与界面问题会降低纤维可纺性及力学性能,难以实现纤度低于15D功能聚酯纤维熔融纺丝的稳定化生产。

项目研发了Zn/Mo双金属协同TiO2共掺杂体系及粉体表面修饰技术,研制了光响应抗菌/抗紫外功能粉体,显著提升功能并降低粉体材料用量;设计了异向啮合双螺杆非对称结构,开发了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低压射流辅助技术,攻克了纳米级功能粉体在聚酯熔体中高效分散的难题,提高了纤维的可纺性;构建温度、压力、速度场的三维耦合模拟系统,设计优化了梯度降温纺丝箱体结构与多级拉伸流场,实现了超细旦功能聚酯纤维熔融纺丝的稳定化生产。

项目已建成4条功能母粒生产线,功能母粒产能达到3000吨/年;纤维束低于15D,单纤低于0.5dpf超细旦功能聚酯纤维生产线3条,年产能突破1万吨,实现低于15D超细旦功能聚酯纤维的规模化生产。纤维机械性能满足国标检测要求。项目开发了光驱动系列抗菌/抗紫外功能复合低于15D超细旦聚酯纤维,建成国内外低于15D超细功能聚酯纤维产能最大,规格最全的生产基地,产品差异化和附加值的提升推动了化纤行业由同质化竞争向技术竞争的转型发展,完成单位在2022-2024年新增销售收入约7.3亿元,利润1.1亿元;下游应用单位共新增销售收入约10.2亿元,新增利润1.5亿元。产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达到项目的预期经济目标。目前销售形势良好,用户使用满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来源:纺织网)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关闭
色母粒产业网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色母粒产业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色母粒产业网微信客服

400-1130-365
电话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