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8 月 14 日消息,在塑料加工领域,通过色母粒调配出特定色彩效果是关键环节。不同色彩如特白、特黑、灰色等,以及特殊效果如珠光、金银色,还有针对户外使用的塑料,其配制方法各有讲究,需结合原料特性与工艺要求进行精准操作。
配制特白塑料,核心在于钛白粉的选择。应优先采用氯化法工艺生产的钛白粉,这类产品粒径小且分子量分布均匀,底色带有蓝光,能为制品带来鲜亮纯净的白色质感。若选用粒径大、底色偏黄的钛白粉,即便后续调整色光,也难以达到理想的纯白效果。当钛白粉白度不足时,可添加少量蓝、紫色颜料或荧光增白剂来增强白度。其中,使用鲜青雕白块是常见且简便的方法,能达到市场所称的 “磁白” 效果;而荧光增白剂的增白效果最佳,但成本相对较高。
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特黑塑料的配制需关注炭黑的色光与分散性。在入射光下,粒径小的炭黑呈偏蓝色调,粒径大的则反之;而在透射光或调配灰色时,小粒径炭黑会呈现棕色调。要获得乌黑光亮的效果,应选择粒径小的低结构炭黑,因其对光的吸收更强、反射更弱,黑度更高。同时,炭黑的分散性至关重要,经氧化处理引入极性基团(如 —OH、—COOH)的炭黑,其挥发分指标更高,分散性更优,能充分发挥着色力。此外,可添加 8%~10% 的颜料蓝 15∶来中和炭黑的黄光,若在此基础上再用紫色或红色微调,可进一步提升乌黑度。
灰色塑料的配制需理清炭黑与钛白粉的粒径和色调关系。炭黑粒径小、钛白粉粒径大时,制品易呈黄调灰色;炭黑粒径大、钛白粉粒径小(带蓝光)时,则易呈蓝调灰色。若前期色调把控不当,后续用颜料调节会使过程复杂化。确定基础原料后,如需调色应选择着色力低的品种,如氧化铁(颜料黄 119、颜料红 101)、金属氧化物(颜料黄 53、颜料棕 24)等,以保证配色系统的色泽稳定性。
户外用塑料因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对耐光性和耐候性要求严苛。深色户外制品需选用耐光耐候性好的着色剂,尽量减少或不用钛白粉以提高颜料浓度,同时配方中需加入足量紫外线吸收剂和抗氧剂防止树脂变色。无机颜料光稳定性佳,但着色力较低,使用时需综合考量。浅色户外制品多由大量钛白粉与少量颜料调配而成,由于有机颜料在钛白粉存在下耐候性和耐热性易下降,且添加量少易导致生产色差,因此应优先选用无机颜料,如颜料黄 119(氧化铁)、颜料蓝 29(群青)、颜料绿 8(钴蓝)等。
配制浅色透明塑料,首先要求树脂本身透明无色,如聚丙烯、透明苯乙烯等。着色剂需具备良好的透明度和一致的色光,无机颜料因透明性不足通常不适用,有机颜料中则可选择颜料黄 139(异吲哚啉酮)、颜料红 254(二酮 - 吡咯 - 吡咯)、颜料蓝 15∶1(酞菁)等透明性优良的品种。
珠光塑料的配制需注意珠光颜料的添加比例,注塑产品一般为 1%,挤出薄膜类产品为 4%~8%(根据厚度调整),共挤出复合时珠光层添加量为 5%~10%。工艺上,需选用透明性好的树脂和颜料(如有机颜料、溶剂染料),避免与钛白粉配伍,若需遮盖力可选用小粒径珠光颜料;户外使用时还需考虑珠光颜料的耐候性。加工过程中,注塑应提高背压和加工温度以增强分散性,模具需具备高光洁度,浇口设计以单一、远离流动障碍的厚实处为宜,同时减少剪切力对珠光颜料的破坏。在 PMMA、PC、PA 体系中使用时需预先干燥,PVC 中使用金色和古铜色珠光颜料需注意防止加速树脂分解,银白色珠光颜料可选用抗黄变系列产品。
金、银色塑料分别采用铜粉和铝粉作为颜料。铝粉能反射全可见光谱,产生亮白的蓝 - 白镜面效果,不同粒径的铝粉应用场景不同:5μm 的着色力和遮盖力极佳,20~30μm 的可与彩色颜料搭配,330μm 的具有特粗闪烁效果。铝粉和铜粉在高温下易氧化,经氧化硅保护膜处理后,可显著提升耐热、耐候和耐酸性,处理后的铜粉色母粒高温注塑不会发暗。配制特殊金属效果时,可加入少量透明性好、色光相近的有机颜料,但需避免过多添加钛白粉和珠光粉导致制品发暗。为减少注塑时的模流出线,可采用大粒径金属颜料、提高添加量、选用高黏度树脂、加大注射孔径和速度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