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新突破!全生物质纤维海绵助力微塑料污染治理

   时间:2024-12-09 来源:色母粒产业网发表评论

【色母粒产业网】12月9日消息,近日,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邓红兵教授团队与华中科技大学的周雪教授团队联合宣布,他们成功研发出一种全新的可重复使用且可生物降解的全生物质纤维海绵。这一重要科研成果已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科学进展》上发表,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种创新性的海绵材料由废弃乌贼骨提取的甲壳素和棉花制成,具有独特的多孔结构和丰富的表面官能团。据研究团队介绍,乌贼骨中的甲壳素结晶形态与龙虾壳中的甲壳素截然不同,展现出更高的反应活性,使得其更易于被加工成海绵,并具备更强的微塑料吸附能力。这一发现不仅为废弃乌贼骨找到了新的利用价值,也为微塑料污染的处理提供了新思路。

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研究团队在实际水源样本中对这种全生物质纤维海绵的性能进行了全面评估。结果显示,无论是在灌溉水、湖水、海水还是池塘水中,该海绵的吸附能力均表现出色,基本不受水中其他杂质如无机颗粒、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的影响。在首次吸附循环中,它能去除水中99.8%的微塑料,即便经过五次循环后,其去除率仍保持在95%以上,充分证明了其优异的可重复使用性。

面对全球性的微塑料污染挑战,这种新型海绵的出现无疑为环保材料领域带来了新的曙光。它不仅具备卓越的吸附性能,更在可重复使用和可生物降解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通过特定的处理工艺,海绵能够轻松脱附再生,实现多次循环使用,有效降低了处理成本和资源消耗。而当其达到使用寿命后,还能在自然环境中逐渐生物降解,避免了二次污染的风险。

邓红兵教授强调,这种全生物质纤维海绵的制备方式简便易行,具有大规模生产的潜力。未来,它有望被广泛应用于大规模水处理或家用净水器中,为解决水中微塑料污染问题提供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周雪教授也指出,此次跨校团队的合作对于研究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和研究人员相互协作、共同攻克难关,才使得这一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关闭
色母粒产业网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色母粒产业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色母粒产业网微信客服

400-1130-365
电话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