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2月8日消息,2025年2月,一家位于英国东北部的工厂正式投产,瞬间吸引了全球环保领域的广泛关注。这家由伦敦初创公司Mura Technology打造的工厂,是全球首个将超临界水技术应用于商业化塑料回收的项目,它声称能够将那些曾被视为“不可回收”的混合塑料垃圾,神奇地转化为再生塑料的原料,这一创举有望彻底打破传统机械回收与热解技术的局限性,为塑料回收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Nature》杂志甚至以封面报道的形式,深入剖析了这项技术,并将其誉为“塑料污染危机的新解药”。
随着OECD预测2060年全球塑料废物年产量将突破10亿吨,而当前回收率却不足10%的严峻形势,Mura的全球化扩张计划(计划在德国、美国、新加坡等6国建厂)以及三菱、LG化学等行业巨头的加入,无疑为塑料回收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超临界水技术的出现,不仅掀开了塑料循环经济的新篇章,更让人们看到了在商业规模上实现环境效益、经济可行性与政策合规性平衡的曙光。
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Mura的“超临界水热液化技术”(Hydro-PRT)是其核心技术亮点。在400℃、220倍大气压的反应条件下,水会进入超临界状态,同时具备气体的渗透性和液体的溶解性,能够均匀分解塑料分子链。与传统的热解技术相比,该技术不仅碳排放降低了80%,而且能够处理含有食物残渣、油墨等污染的混合塑料。最终产物为石脑油、瓦斯油等烃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经过炼化重新合成聚乙烯、聚丙烯等塑料原料,从而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塑料循环制造模式,大大减少了对化石原料的依赖。
然而,尽管这项技术具有诸多优势,如耐受污染、高效低碳、原料灵活等,但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着一些争议和挑战。例如,工厂对塑料废物原料的严格筛选要求,以及部分产出物并不能直接再生为塑料等问题,都引发了环保组织与学术界的质疑。同时,关于产物去向、分类预处理依赖以及规模瓶颈等问题,也让人们对这项技术的“革命性”产生了疑问。
在此背景下,各国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以推动塑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欧盟要求2030年塑料瓶必须含有30%的再生材料,食品包装则必须含有10%的再生材料。而英国则对再生含量不足30%的塑料包装征收惩罚性税收。这些政策的出台,无疑为化学回收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对技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