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10 月 9 日消息,斥资 100 亿欧元打造的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正以密集的投产节奏搅动全球化工市场。继 8 月提前启动 40 万吨 / 年丙烯酸丁酯装置并完成首批货物交付后,9 月其核心的 100 万吨 / 年乙烯联合装置又宣告机械竣工。短短一个月内两大关键节点相继落地,这一系列动作瞬间引爆了化工行业的讨论热潮。
巴斯夫官方对上述进展的确认,让其全球产能布局的 “跷跷板效应” 愈发凸显:德国路德维希港基地的部分老旧装置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中国湛江基地的火炬则接连点燃,这种鲜明反差被业内普遍视为全球化工产业中心向东迁移的有力佐证。作为我国首个外商独资的大型化工项目,该基地自 2022 年首套工程塑料装置投产,到如今实现全产业链雏形初现,仅用三年便完成关键装置的密集落地,这一建设速度刷新了世界级一体化化工基地的建设纪录。
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最令国内同行警惕的,是巴斯夫精准的产能卡位策略与深厚的技术壁垒。其提前投产的丙烯酸丁酯装置,恰逢国内市场陷入调整期 —— 今年上半年该产品价格跌至 7500 元 / 吨的五年低位,出口量同比下降 13.4%。就在万华化学蓬莱 40 万吨 / 年同类装置刚刚投产之际,巴斯夫新增的 40 万吨产能随即入市,直接将国内丙烯酸丁酯总产能推向 420 万吨级别,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需失衡的压力。从竞争格局看,我国丙烯酸丁酯市场已形成头部企业主导态势,CR5(行业前五企业集中度)达 63%,巴斯夫的加入无疑将使市场竞争更趋激烈。
技术层面的优势更显其布局深意。湛江基地配套的合成气装置采用中国首创工艺,以环氧乙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二氧化碳为原料,且全程使用 100% 绿电。仅这一技术应用,就使下游丁辛醇产品的碳足迹降低了近 30%,在绿色生产领域构建起显著优势。在高端市场的布局上,巴斯夫的野心同样清晰可见。9 月底公示环评的 3 万吨 / 年异构十三醇装置,直指国内高端表面活性剂原料依赖进口的行业短板。目前国内高端异构十三醇市场主要被进口产品占据,而巴斯夫这套装置投产后,将直接为基地内 21.5 万吨 / 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装置供应原料,形成 “原料 - 终端” 的完整产业闭环。这一布局对于长期依赖进口原料的国内涂料、日化企业而言,既是获得稳定供应的机遇,更意味着直面行业巨头竞争的冲击。加之年初已投产的全球最大 TPU(热塑性聚氨酯)装置,巴斯夫在湛江已构建起覆盖基础化工与高端材料的完整产业链,预计年产值将突破 80 亿欧元。
巴斯夫的 “东进” 战略背后,是对市场机遇的精准研判。中国占据全球化工市场 40% 的份额,仅丙烯酸丁酯下游的建筑涂料、胶粘剂领域,市场规模就超过千亿元;而新能源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更带动高端材料需求以每年超 15% 的速度增长。同时,湛江深水港带来的物流成本较欧洲降低 60%,叠加国内绿电政策的红利支持,让巴斯夫产品在性价比上具备了先天优势。正如巴斯夫高级副总裁梅贝瑞所言,这些世界级装置能够以更短的交付周期响应亚洲市场需求,这正是其 “西退东进” 战略的核心逻辑。
但对国内化工企业而言,巨头的到来意味着 “寒冬” 已至。在常规丙烯酸丁酯市场,本就因产能过剩导致利润空间微薄,巴斯夫凭借一体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可能进一步挤压中小厂商的生存空间。而在异构十三醇、高端 TPU 等高端领域,国内企业刚刚实现技术突破,便要直面行业巨头的直接竞争。有行业分析师直言,巴斯夫的入局绝非简单的产能叠加,而是对现有市场规则的重构。
从莱茵河畔到南海之滨,巴斯夫的全球产能迁移轨迹已清晰可见。随着年底 100 万吨 / 年乙烯联合装置正式投产,这个规划中的全球第三大化工基地将全面投入运转。对中国化工产业而言,这场曾被警示的 “狼来了” 已成为现实,实战考验已然开启,行业洗牌的大幕才刚刚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