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10 月 9 日消息,杜邦公司于 9 月 29 日正式对外宣布,已就收购中化(宁波)润沃膜科技有限公司(Sinochem (Ningbo) RO Memtech Co., Ltd.)签署相关协议,此次交易旨在进一步扩大其在中国及亚太地区的反渗透(RO)膜制造业务版图。据了解,该笔收购预计将在 2025 年第四季度完成交割,交割完成后,杜邦在亚太水处理材料市场的产能布局将得到显著强化。
依托中化润沃膜既有的先进膜材料技术与生产制造基础,杜邦此次收购将重点实现两大突破:一是提升产能规模与生产本地化水平,精准匹配亚太地区对工业水净化及回用领域 FilmTec™反渗透膜元件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二是优化供应链响应效率,通过缩短客户交货周期,更灵活地应对区域市场动态变化与本地法规要求,同时增强物流环节的可靠性与供应链风险管理能力,且较短的运输距离也能有效降低碳足迹,契合绿色发展理念。杜邦方面表示,中化润沃膜的宁波生产基地将成为其全球第三个反渗透膜制造基地,与美国明尼苏达州埃迪纳、沙特阿拉伯朱拜勒的现有基地形成互补,进一步完善全球先进制造网络。目前,杜邦已完成对该工厂的资质核验,确保其可按照全球统一的质量标准,为中国及其他亚太市场稳定供应 FilmTec™反渗透膜元件。
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反渗透(RO)技术作为水资源处理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可有效去除咸水中的矿物质并实现海水淡化,广泛应用于工业及市政水处理、发电、食品饮料加工、水资源回用等多个场景。以杜邦旗下 Fortilife™ XC160 反渗透膜元件为例,该产品专为超高 TDS(总溶解固体)盐水浓缩场景设计,能为水资源回用与废水处理提供高效可持续的解决方案,适配化工与石化、钢铁冶炼、发电、造纸、纺织等工业领域,以及锂离子电池生产等对水质有严苛要求的新兴场景。而此次被收购的中化润沃膜成立于 2019 年 1 月 8 日,注册地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大徐镇城东工业园,法定代表人为符效宇,注册资本达 67500 万元人民币,由中化国际(持股 77.78%)与象山经济开发区投资有限公司(持股 22.22%)共同出资设立,核心业务涵盖复合反渗透膜、纳滤膜、气体分离膜等分离膜材料及组件的研发、制造与销售,同时开展膜分离技术开发。该公司年产 22 万支反渗透膜项目已于 2024 年 3 月通过建设工程档案验收,产品广泛服务于市政给水、海水淡化及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2025 年 8 月 18 日,其 100% 股权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出让,采用网络竞价方式,转让底价合计 51209.04 万元,其中中化国际所持 77.78% 股权对应底价 39830.39 万元,象山经济开发区投资有限公司所持 22.22% 股权对应底价 11378.65 万元。不过,杜邦在公告中并未披露此次收购的实际交易价格,仅从交易所挂牌信息可知,中化润沃膜目前处于持续亏损状态。
作为此次交易的出让方之一,中化国际的业务布局涵盖五大板块,包括以环氧氯丙烷、环氧丙烷、烧碱等为核心的基础原料及中间体,以环氧树脂、ABS、芳纶为主的高性能材料,包含橡胶防老剂、塑料助剂的聚合物添加剂,化工材料营销,以及涵盖工程塑料、精细化学品贸易,LPG、焦煤等能源产品贸易及医药营养原料贸易的其他业务。值得关注的是,近期中化国际正在推进一系列业务战略调整:8 月 20 日,其下属主营锂离子电池、电池包研发生产销售的淮安骏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投资人变更,由中化国际转为邢东(河北)锂电科技有限公司,而该子公司此前已于 2025 年 4 月被裁定进入破产程序;7 月 28 日,中化国际公布收购南通星辰合成材料有限公司的预案,据披露,若年内完成交易,公司上半年收入有望增加超 23 亿元,此次收购旨在推动国有优质资产整合,一方面可借助双方在环氧树脂、双酚 A 领域的产能基础形成产业链协同,另一方面依托南通星辰在特种工程塑料树脂领域的 “隐形冠军” 优势,强化自身在高性能材料市场的竞争力,实现与现有 ABS、PA 产品线的差异化组合升级,受此消息影响,中化国际股票于 7 月 29 日复牌后开盘涨停。
业绩层面,中化国际的经营压力正持续显现。2025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约 244 亿元,同比下降 5.83%;利润总额亏损达 10.18 亿元,较去年同期亏损幅度显著扩大;归母净利润亏损 8.86 亿元,由盈转亏,同比降幅高达 7291.9%。从历史数据来看,自 2023 年起,中化国际便陷入持续亏损,2025 年一季度其营收为 108.03 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 3.96 亿元。回溯 2023 年各业务板块表现,除聚合物添加剂毛利率维持较高水平外,其余板块毛利率均处于低位,其中基础原料及中间体业务毛利率为负值,而 2024 年各板块毛利率水平进一步下滑。业内分析指出,这一业绩表现与化工行业整体承压密切相关,国内化工品价格指数持续处于下行区间,叠加关税政策及地缘政治事件影响,公司主要产品价格同比、环比均呈下跌趋势,同时此前布局的锂电业务因行业产能过剩、竞争加剧陷入困境,相关资产减值也对业绩形成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