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7月15日消息,欧洲化工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产业调整浪潮。近期,包括陶氏、塞拉尼斯、英力士等在内的多家国际化工巨头相继宣布关闭或缩减在欧洲的生产设施,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欧洲作为全球第二大化工生产基地的地位正面临严峻挑战。
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陶氏化学最新宣布将关闭其在德国和英国的三处关键生产设施,涉及乙烯、丙烯、氯碱等多种基础化工原料的生产。这一决定将导致约800个工作岗位的流失,是该公司今年1月宣布的全球成本削减计划的延续。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关闭的德国博伦乙烯裂解装置拥有51万吨/年的乙烯产能,是欧洲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供应来源。
欧洲化工产业的"大撤退"现象并非个案。塞拉尼斯已决定关闭德国法兰克福的醋酸乙烯单体工厂;英力士计划永久关停德国格拉德贝克的苯酚和丙酮生产基地;西湖化学则宣布停止荷兰佩尔尼斯工厂的运营。这些调整涉及乙烯、聚氨酯、碳纤维、环氧树脂等多种重要化工产品,影响范围广泛。
造成这一局面的深层原因值得探究。首先,欧洲高昂的能源成本是主要推手,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欧洲天然气价格是美国的3.3倍。其次,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和碳税政策大幅增加了生产成本。此外,全球化工产能过剩和需求疲软也加剧了欧洲企业的经营压力。欧洲化学工业理事会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欧盟化工产能利用率仅为74%,远低于81.4%的长期平均水平。
这一轮产业调整将对全球化工格局产生深远影响。预计到2027年底,欧洲将减少约460万吨/年的乙烯产能,这可能导致全球供应链的重组。对中国化工企业而言,这既是拓展国际市场的机遇,也需要警惕可能随之而来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同时,欧洲企业的绿色转型经验也值得国内企业借鉴,以应对全球化工行业的深度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