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2月26日消息,海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传来喜讯,该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卓越人才班2023级本科生刘天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European Polymer Journal》上成功发表研究论文,题为《基于单体竞聚率差异的一步一锅法合成褶皱聚合物微球》。该论文由刘天独立撰写并作为唯一第一作者,刘宁副研究员和邵世洋教授担任指导教师和共同通讯作者,海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唯一通讯单位。
褶皱聚合物微球因其独特的表面微结构,在微流控芯片、生物医学和功能材料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然而,简便且高效的制备方法一直是该领域的一大难题。现有的合成方法如种子聚合法、溶剂蒸发法等,操作复杂且耗时较长,严重制约了褶皱微球的规模化生产。
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刘天的研究团队在此次研究中另辟蹊径,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一步一锅法合成策略。该方法基于单体竞聚率的差异,通过选取不同竞聚率的乙烯基单体进行分散聚合,成功制备出具有线性-交联-线性梯度结构的褶皱聚合物微球。这种梯度结构使得微球在形成过程中产生应力差异,进而形成表面褶皱,且褶皱分布均匀。此外,该方法还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可制备出不同组成、粒径和褶皱程度的聚合物微球。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团队还在合成过程中巧妙地加入了荧光染料,成功制备出具有蓝色和橙色发射的两种褶皱荧光微球。这一成果不仅展示了褶皱聚合物微球作为荧光载体的巨大潜力,也为其在功能材料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此项工作不仅为褶皱聚合物微球的简易合成提供了新思路,也预示着其在未来功能材料领域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