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3月17日消息,国际化工巨头巴斯夫近日宣布启动欧洲业务重组计划,将关停部分工厂并追加20亿欧元投资其位于中国广东湛江的一体化基地,该笔投资占其2025年总预算的40%。此举引发行业震动,折射出全球化工产业格局的深度调整。
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欧洲化工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收缩期。欧洲化学工业委员会报告显示,2023-2024年间已关闭约1100万吨/年产能,其中烯烃产能缩减26%,乙烯和丙烯产能损失达286万吨。巴斯夫首席执行官马库斯·卡迈思坦言,欧洲经济疲软、美国关税政策不明朗及区域竞争加剧,迫使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湛江基地的扩建正是其全球战略调整的核心环节。
能源成本飙升与环保政策收紧构成欧洲化工企业"双重压力"。俄乌冲突导致天然气价格暴涨,合成气成本激增使巴斯夫路德维希基地的合成氨、己二酸等装置被迫关停或降负。同时,欧盟2026年碳边境税(CEBM)的临近,更让行业面临每吨产品数十欧元的额外碳成本。在此背景下,英力士、陶氏等巨头纷纷减产关停欧洲产能,转而聚焦医疗健康、特种化学品等高附加值领域。
中国市场的磁吸效应愈发显著。德国化工协会数据显示,近20%在德化工投资转向中国,巴斯夫湛江基地总投资达100亿欧元,2025年投产后将形成全产业链布局。厦门大学林伯强教授指出,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成本优势及完善产业链,叠加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使外资看到确定性机遇。尽管2024年中国化工行业利润率已降至4.5%的历史低位,但业内人士认为,外资进入将倒逼本土企业技术升级,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与合资合作,推动行业整体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
值得关注的是,巴斯夫湛江基地采用智能化生产系统与循环经济模式,其丙烯腈装置碳排放较欧洲标准降低30%,废水回用率达95%。这种绿色制造能力,或将成为中国化工行业承接国际产能转移的核心竞争力。随着2025年全球化工市场供需重构加速,中外企业如何在竞争中寻求协同,将成为决定行业走向的关键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