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税政策冲击下,塑料行业需关注东南亚供应链风险
当地时间7月7日,特朗普宣布自2025年8月1日起,对多个国家输美产品加征25%至40%关税,新华社对此进行了报道。此次加税名单覆盖14个国家,东南亚成为重灾区。其中,柬埔寨、泰国、老挝、缅甸的税率超35%,印尼达32%。这些国家是中国产业链外迁的重要承接地,涉及塑料行业的关键信息如下:
越南:塑料原料高度依赖中国,关税冲击或致产业链断裂
越南是东南亚承接中国产业链的代表性国家之一,其制造业对中国的依赖尤为突出。数据显示,越南制造业35%的电子零部件、80%的塑料原料均从中国进口。一旦因美国关税政策导致中越供应链被切断,越南本土塑料加工企业可能因原料短缺而大面积停摆。
2024年,越南对美贸易顺差超1200亿美元(占其GDP的30%),但美国提出的“零关税”要求将直接冲击越南本土农业,而针对“转运自中国的商品”加征的40%惩罚性关税,更可能切断中越塑料产业链,导致外资撤离。对越南而言,妥协意味着“经济自杀”,因此选择硬扛成为其当前策略。
东南亚其他国家:塑料行业承接地面临关税压力
除越南外,柬埔寨、泰国、老挝、缅甸和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也被纳入高关税名单(税率超30%)。这些国家是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部分塑料加工环节)外迁的主要目的地。例如,泰国的汽车零部件、柬埔寨和孟加拉国的纺织业、印尼的锂电池厂均与塑料行业存在关联(如汽车内饰件、包装材料等)。美国加税意图逼迫这些国家将产能迁至美国,若不答应,企业可能因关税失去价格优势,工厂关闭或导致区域塑料供应链紊乱。
行业应对:中国与东盟合作削弱关税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正加速与东盟共建“关税同盟”,马来西亚、泰国已牵头对美国科技产品实施配额限制,以此缓解关税对本土产业(包括塑料行业)的冲击。这表明除越南外,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已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倾向于通过多边合作维护产业链稳定,而非靠单方面退让换取短期安稳。
塑料行业需关注的供应链风险
当前形势下,塑料行业需重点关注以下两点:
越南供应链稳定性:越南80%的塑料原料依赖中国,若美国关税政策导致中越贸易受阻,可能引发区域塑料原料短缺,影响下游加工企业生产。
东南亚产业链调整:高关税或加速东南亚国家(除越南外)与中国深化合作,塑料企业可关注这些国家通过“关税同盟”等机制形成的区域供应链新格局,寻找潜在合作机会。
总体来看,美国单边关税政策虽意图重塑全球产业链,但东南亚国家(尤其是塑料原料高度依赖中国的越南)的抵抗,以及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深化,正在削弱其效果。塑料行业需密切关注区域供应链动态,提前布局以应对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