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7 月 27 日消息,作为全球化工领域的重要力量,欧洲化工产业当前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连锁式衰退。该地区的化工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西北欧工业走廊,德国的莱茵河流域是这一产业带的核心区域。在莱茵河下游,路德维希港、勒沃库森和法兰克福构成了被称为 “化工黄金三角” 的产业密集区,这里汇聚了巴斯夫、拜耳等行业巨头,巴斯夫更是全球最大的化工企业。这一区域的产能占德国化工总产能的 78%,在特种化学品、医药中间体以及高性能材料的生产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从德国向西北方向延伸至比荷卢经济联盟区域,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与荷兰的鹿特丹港共同组成了欧洲规模最大的石化枢纽。安特卫普港每年可处理 1.8 亿吨原油,是欧洲第二大石化产业集群;鹿特丹港则凭借其深水港的地理优势,成为利安德巴赛尔等企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主要从事聚烯烃和基础化学品的制造。不过,由于长期亏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以及生产设备老化等问题,欧洲化工企业的竞争力逐渐下降,乙烯、丙烯等基础化工原料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以裂解装置为例,多家行业巨头陆续关停相关设施,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一般对整条产业链造成冲击。根据各公司已公布的计划,到 2027 年底,该地区预计将永久削减约 460 万吨 / 年的乙烯产能、228 万吨 / 年的丙烯产能以及 43 万吨 / 年的丁二烯产能。
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欧洲化工产业的危机已不仅仅局限于产能关停,其核心竞争力 —— 精细化工服务体系也正受到侵蚀。例如,亨斯迈公司此前经过评估发现,对系统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和配方有需求的客户数量有所减少,且客户的付费意愿降低,这种情况在欧洲市场表现得尤为突出,基于此,亨斯迈决定关停两座聚氨酯工厂。
为应对当前困境,欧盟委员会于 2025 年 7 月 8 日正式推出《化学工业行动计划》,计划通过建立欧洲关键化学品联盟、实施可负担能源行动、设立创新驱动机制以及推进监管体系改革等举措,来应对能源成本过高、全球竞争加剧和市场需求疲软这三重挑战,同时推动产业的现代化升级。但该政策推出仅一周后,行业巨头英力士便于 7 月 15 日公开表示,该计划存在根本性缺陷,称 “这份迟来的方案既没有正视产业危机的紧迫性,也缺乏实质性的解决方案,对于濒临崩溃的欧洲化工业来说,这些措施犹如杯水车薪。” 英力士的尖锐批评反映出业界对该政策实际效果的普遍怀疑。
此外,欧盟近期通过的一项针对美国产品加征反制关税的措施,涉及总额 930 亿欧元,这一举措后续可能会对当地产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以德国为例,在化工产品领域,包括诊断试剂在内的进口产品中,有 15% 来自美国,总价值达 29 亿欧元;在能源领域,德国从美国进口的原油和硬煤总值为 148 亿欧元,占其进口总量的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