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3月21日消息,快递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关键组成部分,不仅是流通方式转型的推动者,更是促进消费升级的现代化先导产业。近年来,我国快递行业业务量稳居世界第一,年人均快递使用量已突破90件大关。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快递暂行条例〉的决定(草案)》。会议强调,针对快递包装问题进行的专项修改,将有力推动快递包装的绿色化、减量化与可循环,助力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这一举措与《"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的目标相契合,即到2025年实现电商快件基本不再二次包装,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规模达到1000万个。
在政策的有力驱动下,我国可循环包装市场正迅速扩容。2023年,该市场规模已达485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快递、生鲜冷链、汽车零部件三大领域占比超过75%,年复合增长率连续三年保持在15%以上。以快递领域为例,循环包装渗透率已突破12%,折叠式循环箱单次使用成本较传统纸箱下降40%,菜鸟驿站更是部署了超过10万个智能回收终端。
在生鲜冷链领域,生物基PLA保鲜膜技术的突破使得损耗率从8%降至3.5%,盒马鲜生冷链循环箱周转次数达到50次/年。而在汽车零部件领域,标准化金属周转架替代木制托盘,广汽集团通过“容器银行”模式成功降低包装成本30%。
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预测,到2025年,可循环包装市场规模将突破800亿元,带动再生塑料、生物基材料等上游产业新增产值1200亿元,年减碳量可达5000万吨,相当于三峡电站2年的减排量。这一增长引擎正推动电商与物流行业从“规模扩张”向“绿色增值”模式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可循环包装不仅推动了逆向物流体系的升级,还促进了技术创新。例如,菜鸟网络构建的“包装-回收-再生”闭环系统,使单个循环箱全生命周期碳足迹降低62%。同时,区块链溯源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包装全生命周期的追踪,菜鸟网络的“绿链系统”能够精准计算每个包裹的碳足迹。
尽管我国循环包装市场规模已达欧盟的1.8倍,但在回收体系完善度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与德国DSD绿点系统89%的回收率相比,我国目前循环包装平均周转次数仅7.8次,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5-20次水平。此外,成本瓶颈也是亟待突破的问题,当前循环包装的初始投资仍高出传统方案3-5倍。
可循环包装不仅是环保命题,更是产业升级的催化剂。我国包装业正以“绿色”为支点,撬动万亿级供应链创新市场。预计到2025年,绿色包装将带动智能回收设备、低碳材料研发等衍生领域创造超过2000亿元的新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