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8月26日消息,碳酸钙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其质量技术指标对于后续产品的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在化工行业,特别是改性母料的生产中,对碳酸钙的各项指标有着严格的要求。
首先,钙含量是衡量碳酸钙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改性母料的生产通常要求碳酸钙的钙含量在98%以上,因为高钙含量意味着更稳定的加工性能。钙含量不足可能会导致重金属和其他非金属杂质的增加,这不仅影响碳酸钙的使用效果,还可能对加工工艺和产品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加工设备。
其次,白度和色相也是评价碳酸钙质量的重要指标。白度直接影响到改性母料的白度和着色性。目前,市场上400目的碳酸钙白度要求达到95%以上,部分高品质矿石加工的碳酸钙白度甚至可达97%。为了提高产品白度,一些生产厂家会添加荧光增白剂。然而,选择不当或过量的荧光增白剂可能导致产品分解发黄、分散性差或结团等问题。特别是对于涉及卫生安全和接触人体的塑料制品,荧光增白剂可能产生刺激性,因此应谨慎使用。同时,色相也受矿石结构和来源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塑料制品的着色性、颜色和光泽度。
此外,水分和易挥发物含量也是关键的质量控制点。碳酸钙在加工、储运过程中容易吸湿受潮。这些物质如果含量过高,会对改性母料和塑料制品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通常需要将水分和易挥发物含量控制在0.3%左右。在实际应用中,如果产品中的水分含量超过这一标准,就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导致表面粗糙、气泡、烧焦或分解等问题。为了有效控制水分含量,常用的方法是采用高速混合机进行加热干燥处理。
在碳酸钙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粒度分布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粒度分布范围越窄,材料的性能越稳定。例如,1250目的碳酸钙粒径应在10微米左右,如果粒度分布过宽,可能会导致制品表面粗糙等问题,进而影响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
同时,碳酸钙的颗粒形状对改性母料的加工工艺和产品质量也有显著影响。不同形状的颗粒对熔融流动性、包覆交联效果以及塑料制品的物理性能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最后,碳酸钙中的其他化学组分和金属杂质含量也是需要关注的因素。这些杂质的存在可能会对碳酸钙以及后续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碳酸钙的质量技术指标包括钙含量、白度及色相、水分及易挥发物含量、粒度分布、颗粒形状以及其他组分含量等多个方面。这些指标的综合考虑对于确保碳酸钙及其后续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