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11月11日消息,近日,中国出口至丹麦的一批聚乳酸PLA餐具遭遇了召回事件。这批由聚乳酸材料制成的餐具勺,因快速降解导致易破裂形成小零件,存在儿童误吞窒息的风险,不符合相关安全指令及欧洲标准。此事件不仅引发了产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也促使业界对聚乳酸材料的特性及出口运输保存条件进行了深入反思。
聚乳酸餐具勺之所以快速降解,背后原因复杂。首先,从材料自身来看,聚乳酸的结晶度是影响其降解速度的关键因素。若生产过程中结晶度控制不当,分子链排列疏松,将使得水分子等降解介质更易渗透,加速降解。同时,添加剂的选择也至关重要,不当添加剂可能促进降解,甚至形成微观相分离结构,为降解提供便利。
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运输过程同样对聚乳酸餐具勺的稳定性构成挑战。特别是长途海运,时间长达30-40天,期间集装箱内的高温高湿环境会显著加速聚乳酸的降解。阳光直射、通风不良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集装箱内部温度持续升高,进一步加剧降解现象。
针对这一问题,业界提出了多项避免聚乳酸餐具勺快速降解的措施。在生产环节,应优化生产工艺,严格控制结晶度,筛选合适的添加剂,并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确保产品稳定性。而在运输环节,则需加强集装箱条件控制,选择隔热通风性能良好的集装箱,实时监测内部环境参数,并合理安排航线,避免高温海域和长时间阳光暴露。
此次召回事件不仅是对聚乳酸材料应用的一次警示,也是对整个化工行业产品质量控制和出口运输管理的一次提醒。未来,业界需更加重视材料特性研究,加强生产、运输等各环节的质量控制,以确保产品安全稳定地走向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