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11月11日消息,近年来,微塑料作为尺寸在0.1微米至5毫米之间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薄膜,已逐渐成为全球生态系统中的新型污染物。人类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饮食、吸入以及皮肤接触等多种途径,每周可能会摄入约0.1-5克的微塑料,这对人体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
微塑料在人体内的存在已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在男性生殖系统方面,多项研究揭示了微塑料的渗透情况。2023年3月,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人类睾丸和精液中检测到了微塑料的存在。他们通过热解气相色谱-质谱法和激光直接红外光谱法,对6个睾丸和30个精液样本进行了详细检测,发现睾丸和精液中均存在不同含量、类型和尺寸的微塑料。其中,睾丸中的微塑料丰度高于精液,主要以聚苯乙烯为主,而精液中则主要是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尺寸多集中在20-100微米之间。
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2024年5月,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研究团队也在人类和狗的睾丸组织中检测到了12种微塑料。研究结果显示,人体睾丸组织中的微塑料平均浓度高于狗,且高于胎盘组织。其中,聚乙烯是最普遍的微塑料类型,在狗睾丸组织中聚氯乙烯次之。此外,高水平聚氯乙烯微塑料与狗精子数量的减少存在关联。同年5月,青岛大学的研究团队也在普通人群的精液样本中检测到了微塑料,共发现8种类型,其中聚苯乙烯、聚乙烯和聚氯乙烯最为常见。研究指出,所有精液样本中均存在微塑料,每份样本平均约含有2个微塑料颗粒,尺寸在0.72-7.02微米之间,且聚苯乙烯的含量最高。接触聚苯乙烯的精液精子向前运动能力相对较强,但同时也观察到了精子形态的异常。
此外,2024年6月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还首次揭示了不孕女性子宫内膜遭受多种微塑料污染的情况。这些微塑料包括聚酰胺、聚氨酯等类型,尺寸在2-200微米之间。通过小鼠实验和体外实验,研究人员发现微塑料暴露会导致生育力下降、细胞凋亡以及类器官生长模式紊乱等不良影响。同年9月,复旦大学等联合团队对中国3个地区的113名男性进行了精液和尿液样本的检测,共检测了8种微塑料,结果均有所发现,且多数人暴露于3-5种微塑料之中。研究还发现,常用的不粘锅涂层聚四氟乙烯暴露以及微塑料暴露类型数量与精子质量的下降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精子总数、浓度和活力的降低。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微塑料已经入侵了人类的生殖系统,对男女的生殖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深入分析微塑料在男女生殖系统中的分布情况和潜在影响,对于阐释全球生殖健康下降的环境因素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