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8 月 4 日消息,那些难以用肉眼察觉的微塑料,正悄然侵入人类的身体。科研人员已在人体血液、胎盘乃至肺叶中检测到微塑料的存在,而日常生活里的一些高频场景,或许正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 “吃” 进塑料。
口香糖看似是清新口气的好物,实则可能成为 “微塑料发生器”。多数口香糖的基底为合成橡胶,属于塑料范畴。相关研究表明,持续咀嚼 30 分钟的口香糖,会释放出数万个直径小于 5 毫米的微塑料颗粒。这些微粒会随唾液进入消化道,每天咀嚼 2-3 次的人,每天大约会吞下 3.5 毫克塑料,这一重量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塑料碎片。
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一次性纸杯也暗藏隐患。其内侧的防水层并非纸质,而是为防漏而涂抹的聚乙烯塑料膜。当倒入 60℃以上的热水、热咖啡时,高温会促使塑料膜分解并释放微塑料。实验数据显示,一杯 95℃的热饮在纸杯中静置 5 分钟,微塑料释放量是常温时的 16 倍,长期饮用可能对消化系统造成慢性损伤。
夏季将矿泉水放在后备箱需格外注意。PET 材质的饮料瓶在 35℃以上环境中暴晒 4 小时,会因热胀冷缩加速老化,释放的微塑料浓度比常温存放时高 58 倍。一瓶 500ml 的矿泉水经暴晒后,可能含有超过 10 万个微塑料颗粒,相当于喝下一小撮塑料粉末。
部分茶包也可能带来微塑料问题。一些茶包由尼龙或聚酯纤维制成,这些材料本质上是塑料。英国研究人员发现,一个纤维茶包在 95℃水中浸泡 5 分钟,会释放约 116 亿个微塑料和 31 亿个纳米塑料。更值得警惕的是,纳米塑料能直接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造成损伤。
外卖餐盒在接触高温食物时同样风险不小。聚丙烯材质的外卖盒遇到 100℃以上的热油(如炸鸡、麻辣香锅),塑料分子链会断裂形成微塑料。检测发现,一份刚出锅的热炒倒入塑料盒,20 分钟内微塑料释放量可达 2000 个 / 毫升,一顿外卖可能让人摄入上万个塑料微粒。
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威胁,从现在起避开这些隐形陷阱,为身体减少 “塑料负担” 吧!也请转发给家人朋友,共同守护餐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