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11月23日消息,全球废塑料管理问题日益严峻,推动塑料经济模式从线性向循环转变已成为业界共识。在这一背景下,基于生物技术的塑料废物回收和价值化方法正迎来快速发展。其中,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工业规模生物催化回收就是典型代表。
PET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包装和纺织领域的聚酯材料,其结构特点使得它在自然环境下难以被降解。然而,经过科研人员20多年的不懈努力,PET水解酶的研发与改造取得了显著进展,为PET的工业规模生物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近日,由MIX-UP团队联合亚琛工业大学、格雷夫斯瓦尔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以及德国AB酶制剂公司,共同提出了一种创新的PET废塑料回收新路线。这一路线通过串联酶法解聚和生物转化技术,将PET废塑料转化为有价值的生物基产品。
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在该新路线中,PET酶解产物被巧妙地用作恶臭假单胞菌工程菌株的发酵碳源。通过这一生物转化过程,成功合成了生物基聚合物藻青素、生物表面活性剂(羟基烷氧基)烷酸酯和鼠李糖脂。特别是通过基于氧传质的分批补料发酵优化技术,实现了PET废塑料酶解产物到1.4 g/L高产量藻青素的升值转化。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展示了废塑料生物回收的巨大潜力,也为未来碳循环经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该研究还通过两步法案例进一步证明了酶法解聚和生物转化的串联技术路线是可行的。这表明,PET及其他废塑料有望成为生物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原料。展望未来,通过学科交叉设计更优的废塑料增值路线,并不断提升生物催化剂的活性和生物催化过程的经济性,我们有望看到废塑料规模化回收的美好前景。这将为解决全球废塑料管理问题提供有力支持,推动塑料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