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2月13日消息,塑料污染问题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挑战,更潜藏着深刻的经济危机,其根源在于市场机制未能全面体现塑料从生产到废弃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在定价、责任划分及回收系统等方面存在的结构性不足,让塑料污染治理之路困难重重。为破解这一难题,需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实施系统性改革,借助政策引导、市场激励和技术革新,驱动塑料产业迈向循环经济的新轨道。
塑料定价的“盲点”:外部成本被忽视
塑料污染的经济症结之一,在于其定价机制的“失灵”。当前,塑料制品的市场价格仅包含了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成本,却忽略了其对环境和社会的间接损害。比如,全球每年因海洋塑料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30亿美元,但企业却无需为这些“隐形”损失买单。
这种定价机制实际上是对原生塑料的一种隐性补贴,使其价格相对较低,从而导致了过度生产和消费,再生塑料在市场竞争中因此处于不利地位。2023年,全球塑料产量高达4亿吨,其中仅有9%被回收,大部分最终进入了垃圾填埋场、被焚烧或释放到环境中。这种资源错配不仅加剧了环境污染,还巩固了化石基塑料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
破解之道何在?
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污染者付费原则(PPP)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征收环境税或设立污染补偿基金,可以迫使企业承担塑料污染的环境成本。欧盟自2021年起对未回收的塑料包装征收每公斤0.8欧元的“塑料垃圾税”,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此外,碳定价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塑料生产高度依赖石油和天然气,占全球碳排放的4%。引入碳交易或碳税,可以提高原生塑料的真实成本,使低碳材料更具市场竞争力。
同时,对再生塑料市场的扶持也至关重要。设定再生塑料的最低使用比例,并提供税收优惠,可以促进塑料循环经济的发展。欧盟要求2025年PET瓶中至少含有25%的再生料,便是一个积极的举措。
责任归属:从“各自为政”到“共担责任”
塑料污染治理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责任界定不清。在传统线性经济模式下,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往往相互推诿责任,导致治理工作缺乏系统性。而循环经济理念则强调全生命周期的共担责任,其中生产者责任延伸(EPR)、消费者行为改变及政府政策干预是关键环节。
EPR制度要求生产商承担塑料产品从生产、使用到废弃的全生命周期责任。虽然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EPR制度,但执行效果却各不相同。印度自2022年起要求生产商回收300万吨塑料废弃物,但由于回收体系不完善,软包装的回收目标仅完成了56%。
消费者和政府在塑料污染治理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仅靠公众环保意识不足以解决问题,必须借助政策和经济激励。例如,爱尔兰实施塑料袋税后,塑料袋使用量在一年内减少了94%。浙江的“蓝色循环”计划通过垃圾分类积分换购等方式,提高了市民的主动回收率。瑞典的智能垃圾箱则通过AI识别和自动积分返现,将塑料瓶的回收率提高至98%。
回收体系的经济性困境:低值废塑料的难题
塑料回收的一个主要障碍是低值废塑料的经济可行性。如薄膜、复合包装等塑料因回收成本高、利润低,往往难以进入正规回收体系。在中国,现有约500家聚烯烃回收企业,但规范企业仅占10%,大量小作坊主导市场,导致再生料质量不稳定。
为解决这一问题,强制分类与补贴政策应运而生。德国的“绿点”体系要求生产商支付回收费,推动回收基础设施的发展,提高低值塑料的回收率。中国深圳则试点设立了“塑料回收基金”,对回收难度大但环境风险高的塑料给予补贴,提升了回收动力。
同时,高值化技术也为塑料回收提供了新的可能。区块链+溯源技术可以提高再生料的可追溯性,使其获得溢价。化学回收技术则可以将塑料降解为单体,提高废塑料的应用价值。这些技术的应用,为塑料回收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