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3月5日消息,吸管争议再掀塑料议题热潮
近日,大洋彼岸的一场关于吸管的争论,让一次性塑料制品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特朗普政府签署行政令,决定终止采购和强制使用纸吸管,转而重新推广塑料吸管,引发社会各界对塑料吸管去留的广泛讨论。
塑料作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其生产过程却高度依赖化石燃料,导致碳排放量居高不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揭示,每年有数百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严重威胁着海洋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其中,塑料吸管作为海滩上常见的塑料垃圾之一,其环境危害不容忽视。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一家合成、改性塑料原料企业正在积极研发可降解吸管料。他们采用了一项全新的共混改性技术,旨在增强生物基原料的柔韧性和耐热性,以满足市场对可降解吸管的高性能要求。这一创新尝试,是中国企业在塑料替代材料研发领域对“不可能三角”难题的突围。
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自2020年底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以来,纸吸管曾一度成为塑料吸管的主要替代品。然而,纸吸管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如易软化、影响吸食体验等,导致消费者吐槽声不断。甚至新华社曾公开报道指出,部分纸质吸管存在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纸吸管的信任危机。在此背景下,PLA(聚乳酸)吸管逐渐受到市场的青睐。
然而,绿色生产并非免费午餐,可降解吸管的市场推广面临成本挑战。尽管技术不断进步,但PLA可降解吸管的成本仍然是传统塑料吸管的数倍之多。这种成本差异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定价决策和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为了降低成本,一些茶饮品牌开始尝试自建工厂,实现吸管的自主生产。
面对减塑困局,如何构建全链条的减塑体系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专家建议,应加强政策驱动与经济激励,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并推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实施。同时,还需要激励消费者参与塑料回收,形成科学合理的回收体系。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开始习惯在购买饮品时采用无吸管设计杯盖或使用自带水杯,从源头减少一次性吸管的使用。
探索塑料产业的绿色低碳循环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共同努力,重建一套让循环有利可图、让减塑成为自觉的文明规则,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