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10月10日消息,在江陵县沿江产业园内,一场以股权收购为核心的低效用地再开发实践正在生动上演。通过创新模式盘活闲置资源,总投资3亿元的涤纶针织面料织造生产线项目成功落地,预计年产能达3.5万吨、年销售收入2.5亿元,不仅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更形成了可在全省复制推广的“江陵方案”。
时间回溯至2022年,受市场需求收缩与集团战略调整影响,原荆州斯米克新材料有限公司全面停产,其名下234亩土地(证载面积155953.98平方米)及29944平方米有证建筑物随之闲置,成为制约企业转型与园区发展的“绊脚石”。对此,江陵县迅速将该企业纳入“僵尸企业”专项治理台账,以“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为导向探索破局路径。2024年12月,县委常委、副县长方文秋牵头组织专题协调会,召集上海悦心健康集团(原企业控股股东)、荆州新景祥新材料有限公司(新投资方)及湖北江陵经济开发区、县税务局、金融机构等多方主体参与磋商。经过多轮深度沟通,最终敲定“股权转让”的盘活路径。江陵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介绍,从资产定价、支付流程设计到政策解读、手续办理,政府全程扮演“穿针引线”角色,将企业“单打独斗”转为部门“协同作战”——开发区提供园区服务保障,税务局精准推送税务指导,多方合力扫清资产交接障碍,使项目从意向达成到启动建设的周期缩短近2个月,彰显了高效务实的政务服务效能。
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资金周转曾是新投资方荆州新景祥面临的关键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湖北银行江陵支行与湖北鼎力融资担保公司创新推出“保函担保+分期支付”组合方案:一方面通过保函提供信用支撑,另一方面以资产抵押助力企业获取贷款,在降低投资方即时资金压力的同时,保障了资产转让的安全有序。“原本担心收购资金到位问题,没想到金融机构主动上门对接,税务部门还简化了转让流程、降低合规成本,让我们能集中精力推进生产线建设。”荆州新景祥负责人感慨道。金融与政策的双重赋能,实现了项目“盘活速度”与“风险控制”的双向平衡。
从产业发展维度看,该项目更是区域纺织产业链“补链强链”的关键一环。项目规划建设8条生产线,目前投产的革基布、麂皮绒、毛绒三大系列产品已实现业务饱和,日产能突破100吨;达产后年产能3.5万吨,将有效满足区域市场多元化需求。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项目布局的DTY加弹生产线,将彻底改变湖北纺织企业“远赴沿海采购DTY”的被动局面。以往,荆州纺织厂从浙江、广东采购DTY,每吨成本比本地生产高出200余元,交货周期还延长10余天。项目投产后,不仅能自给自足,还将为周边印染企业提供供应链支撑,推动江陵从“单一生产”向“产业链协同”转型,助力荆州构筑纺织产业集群竞争优势。
民生福祉的提升是此次低效用地再开发最温暖的注脚。“以前要去外地打工,现在步行十分钟到工厂,月收入四千多,还能照顾老人孩子。”项目一期竣工后,已吸纳300余名当地村民就业,其中不少是返乡务工人员。按照规划,项目二期竣工后年产值将突破5亿元,年纳税额预计达500-800万元,就业岗位将增至700余个,让更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愿望。“不新增一寸土地,却能实现效益倍增、民生提质,这正是低效用地再开发的核心价值。”江陵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表示。未来,江陵县将总结推广该项目成功经验,推动更多低效用地“腾笼换鸟”,为全省产业升级与节约集约用地提供实践样本,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江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