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回收困境待解,中国发力化学再生!

   时间:2025-03-07 来源:色母粒产业网发表评论

【色母粒产业网】3月7日消息,全球塑料回收领域仍面临低效困境,欧盟以45%的回收率走在前列,德国更是高达60%,相比之下,中国和美国仅分别达到30%和15%。更为严峻的是,全球仅有15%的废塑料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实现循环利用,近60%被填埋或随意丢弃,每年因此造成的资源损失高达千亿美元,同时带来不可逆转的环境污染。2022年《终止塑料污染决议》的签署,虽然标志着全球在此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但技术路径、责任分配等核心问题仍存在分歧,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在塑料回收技术方面,物理回收作为目前中国的主流技术(占处理量的99%),虽然成本较低,但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只能处理高纯度的单一类型塑料,且每次再生都会导致性能下降,陷入“降级循环”的怪圈。而化学回收则展现出不同的前景,它通过热解、催化裂解等技术,将废塑料分解为单体或油品,实现“分子级”的再生,甚至能够处理污染严重、混合的低品质塑料。例如,科思创的聚碳酸酯闭环再生项目,就成功实现了材料性能的100%恢复,为汽车、医疗等高精度领域提供了可持续的原料,真正迈向了“无限循环”。

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海外巨头已经在化学回收领域形成了多技术路线并行的产业生态。科思创打造了“全面循环”生态链,计划到2026年物理回收产能达到6万吨/年,同时研发化学裂解工艺,与蔚来、大众等汽车制造商共建汽车塑料闭环。伊士曼则通过甲醇解聚法实现了PET的深度再生,其11万吨级的工厂已在美国落地,产品成功打入医疗设备等高壁垒市场。KBR的超临界水技术突破了传统热解的瓶颈,其在英国的8万吨工厂能将废塑料转化为轻质油品,模块化设计更便于快速复制。这些企业通过技术专利布局和上下游联盟构建,形成了从回收到应用的完整价值链,占据了全球85%的高端再生塑料市场份额。

中国在此领域虽然起步较晚,但正以“国家队+创新企业”的双轮驱动模式奋力追赶。中石化的RPCC连续热解技术突破了PVC脱氯的难题,新疆地膜再生项目实现了“农田-工厂-农田”的闭环,2025年投产的万吨装置将填补国内空白。惠城环保的CPDC技术实现了90%的单体回收率,其在广东的20万吨项目构建了“城市垃圾-化工原料”的转化网络。科茂环境的催化裂解技术则产出了食品级的PCR树脂,其山东基地的60万吨项目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化学再生工厂。目前国内规划的化学回收产能已近100万吨,预计2025年将形成32万吨的实质产能,技术路线涵盖热解、催化裂解、超临界处理等多个领域,产业生态初现雏形。

然而,中国的化学回收产业仍面临原料与技术双重枷锁。原料方面,分散式的回收体系导致废塑料收集成本高出欧盟30%,垃圾分类覆盖率仅60%,亟需政企协同构建“两网融合”的回收网络。技术方面,国内热解油品的纯度普遍低于85%,与伊士曼99.9%的医疗级标准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需突破催化剂效率、工艺稳定性等关键技术。此外,化学回收的成本也较高,吨处理成本约500美元,是物理回收的2-3倍,需通过碳交易、绿色信贷等政策工具来降低。

展望未来,随着欧盟碳关税将再生塑料纳入核算体系,全球产业链正加速重构。中国若能在智能分选体系、高效催化剂开发、原料追溯数据库构建等三大领域取得突破,有望在2030年前将化学回收率提升至15%,创造2000亿产值,实现从“塑料大国”向“循环强国”的跃迁。这场关乎地球未来的技术革命,正在深刻改变人类与塑料的关系。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关闭
色母粒产业网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色母粒产业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色母粒产业网微信客服

400-1130-365
电话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