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3月16日消息,近日,国际化工巨头巴斯夫宣布将关闭欧洲部分工厂,并斥资20亿欧元加速推进位于中国广东湛江的一体化基地建设,该投资占其2025年总预算的40%,此消息在化工界引起轰动。
随着巴斯夫的这一举动,其他化工巨头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市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指出,外资企业选择中国,主要看中的是中国庞大的市场潜力和较低的制造成本。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国际化工巨头的涌入无疑会加剧市场竞争,但这也将激励中国企业不断提升自身技术和管理水平。同时,外资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望促进中外企业实现合作共赢。
近年来,欧洲化工企业面临诸多挑战。据欧洲化学工业委员会报告,2023-2024年间,欧洲关闭了约1100万吨/年的化工产能,其中烯烃产能占比高达26%。巴斯夫首席执行官马库斯·卡迈思表示,受欧洲经济疲软、美国关税政策不明朗等因素影响,全球对化工品和塑料的需求将保持弱势。因此,巴斯夫计划关闭部分欧洲工厂,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利润增长。
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除了巴斯夫,英力士、陶氏等多家化工企业也对欧洲市场采取了减产关停措施。能源成本高企和环保政策带来的碳成本是欧洲化工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俄乌冲突后,欧洲天然气成本大幅提升,导致合成气下游化工品的生产丧失竞争力。此外,日益严格的环保政策也让欧洲化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在此背景下,中国成为了化工巨头们的布局重点。德国化工协会数据显示,近20%的在德化工投资已流向中国。巴斯夫、科思创等企业加速在华技术研发中心建设,看好中国市场的广阔前景和成本优势。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化工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同时,中国在劳动力、原材料和能源成本上具有明显优势,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投资。此外,中国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和完善的化工产业链也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尽管外国化工巨头的加入会加剧市场竞争,但中国企业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竞争力。林伯强表示,外资进来是有好处的,可以为中国创造就业,并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业内专家也认为,外资企业的投资将伴随先进技术的引入,有助于中国化工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