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4月3日消息,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塑料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市场上涌现出了一种名为“可降解塑料”的新型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包装、农用地膜及餐饮等多个领域,并常被商家标榜为解决塑料污染的终极方案。然而,网络上却流传着一种说法:“可降解塑料”可以随意丢弃,因为它们会在自然界中自然降解。那么,这种说法究竟可不可信呢?
近日,北京市科协、北京市委网信办等单位联合发布了“科学”流言榜,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澄清。所谓“可降解塑料”,指的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如微生物、光照、氧气或水分等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能够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最终转化为水、二氧化碳、甲烷或生物质的塑料。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可降解塑料”降解过程认知的提升,部分原本被归类为“可降解塑料”的材料正逐渐被剔除出这一范畴。
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刘琪指出,“可降解塑料”在我国自2006年起就已颁布和实施了国家标准,主要分为生物分解塑料、可堆肥塑料、光降解塑料和热氧降解塑料四大类。然而,光降解塑料和热氧降解塑料的环境安全性经常受到质疑。事实上,并非所有“可降解塑料”都能在自然条件下快速降解。例如,生物分解塑料和可堆肥塑料在自然或堆肥条件下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完全降解,而光降解塑料和氧化降解塑料则难以实现自然降解。
专家提醒,使用不当的“可降解塑料”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微塑料污染。特别是光降解塑料和热氧降解塑料,即使开始分解,也不一定能彻底消失,反而可能变成更小的微塑料。因此,目前而言,只有生物分解塑料才是相对可靠的“可降解塑料”。
为了规范市场,我国于2021年发布了《生物降解塑料与制品降解性能及标识要求》国家标准,对生物降解塑料与制品的降解性能和标识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这一国标的制定,旨在解决市场上存在的降解程度不确定、产量不足、标识不清和检测方法耗时长难度大等问题,推动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选购时,消费者只需认清“可降解塑料”的标识即可放心购买。虽然目前“可降解塑料”的价格高于普通塑料,但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和产能的提升,其制造成本正在逐渐降低。同时,科学家们也在努力解决可降解塑料的韧性问题。
此外,专家还提醒消费者,“塑料可降解”并不代表它是“一次性”产品。可降解塑料同样需要回收再利用,并且成为废弃物后也需要进行回收处理。科学、规范地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通过循环经济的实践改变线性模式的不断消耗,或许是应对塑料污染的更佳做法。因此,我们在使用可降解塑料时,仍应按照垃圾分类管理的要求将其投放到指定的分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