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材料国产替代:伪国产乱象与国企采购难题

   时间:2025-05-18 来源:色母粒产业网发表评论

【色母粒产业网】5月18日消息,在国家大力推动国货崛起与国产替代的时代背景下,化工材料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然而,这场变革之路并非坦途,而是布满了荆棘与挑战。

近期,记者深入化工材料企业调研发现,尽管国产替代趋势明显,但部分国外企业却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规避政策,扰乱市场秩序。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一些国外化工企业利用在国内设厂的机会,仅进行简单的产品组装与包装,便以“国产”身份参与市场竞争。这种行为不仅挤压了真正国产化工材料的市场空间,还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例如,某国外知名化工企业就通过这种方式,在一次大型化工项目采购中成功中标,其产品价格却高于国产优质材料,引发了行业的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国产化工材料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也遭遇了重重困难。作为化工材料领域的重要采购方,部分国企在国产替代进程中显得犹豫不决,不愿轻易尝试国产新材料。一家国内领先的化工新材料研发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表示,尽管他们研发的新型化工材料在性能上已接近甚至超越进口产品,但一些国企仍对其持怀疑态度,担心使用后出现问题会被问责。这种顾虑导致国产新材料的市场推广之路异常艰难,往往需要先在民营化工企业进行实际应用与优化,才能逐渐赢得市场认可。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国企在招标过程中对国产和进口化工材料实施双重标准。一家在高端化工材料领域颇具实力的企业表示,在参与大型项目招标时,部分国企将国产与进口材料分开招标,对进口材料侧重质量考量,而对国产材料则一味压低价格。这种不公平的招标规则使得国产材料陷入恶性价格竞争,严重打击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此外,化工材料企业自主研发的新材料在采购环节还面临单一采购限制的困境。为了打破这一僵局,专家呼吁政府应依据国际通行规则,为化工材料等国产产品制定精准认定标准,并加强会计审计措施,防范伪国产现象。同时,政府还应制定鼓励国企优先采购国产化工材料的政策,建立国产与进口材料性能评估机制,为国产化工材料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国产化工材料在市场浪潮中茁壮成长,推动整个化工材料行业的国产替代进程。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关闭
色母粒产业网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色母粒产业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色母粒产业网微信客服

400-1130-365
电话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