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7月2日消息,全球塑料废弃物贸易格局正经历新一轮洗牌。马来西亚政府自7月1日起实施的塑料垃圾进口禁令,使美国等发达国家面临日益严峻的废弃物处理压力。这一政策变化被视为继中国"洋垃圾"禁令后,国际环保治理领域的又一重要转折点。
数据显示,美国每年产生的塑料垃圾回收率不足10%,大量废弃物长期依赖海外处理。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2024年美国向马来西亚出口的塑料垃圾总量超过3.5万吨,这些货物中不少被查出实为有害废弃物。马来西亚环境部长明确表示,该国拒绝继续充当"世界垃圾桶"的角色。
此次禁令的法律依据是修订后的《海关法》,其核心条款明确拒收来自未批准《巴塞尔公约》国家的塑料垃圾。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作为全球主要废弃物出口国,至今仍未加入这项控制有害废弃物越境转移的国际公约。新规同时规定,即使是缔约国来源的塑料垃圾,也必须满足单一材质、污染率低于2%等严格要求。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这一政策将产生连锁反应。全球塑料回收企业Fukutomi首席执行官在内部通讯中透露,对马塑料垃圾贸易已基本停滞。环保组织Last Beach CleanUp对此表示支持,强调必须尊重发展中国家环境主权,防止污染转移至更脆弱地区。
专家分析认为,中国2018年实施的"洋垃圾"禁令已引发全球废弃物管理体系重构。戴尔豪斯大学教授指出,替代接收国很快不堪重负,最终导致大量塑料被填埋或焚烧。加州大学学者警告,新禁令可能迫使垃圾流向监管更薄弱的地区,加剧环境风险。
这场围绕塑料废弃物的国际贸易争端,暴露出全球回收体系的深层矛盾。环保人士强调,发达国家必须建立真正的循环经济体系,而非简单转移污染。随着越来越多国家设立环保贸易壁垒,全球塑料治理正步入新阶段,倒逼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