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10 月 10 日消息,9 月 29 日,化工巨头巴斯夫对外公布了一项重要合作成果 —— 其与保时捷汽车以及专注于生物能源与可持续技术的 BEST 公司携手,共同完成了针对报废汽车混合废料的回收利用项目。这一项目的落地,为汽车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践方向,尤其在报废车辆废料处理与资源再利用领域展现出创新性突破。
该项目最引人关注的亮点,在于突破了传统报废汽车混合废料(涵盖塑料、薄膜、油漆、泡沫等多种成分)常用的热解处理技术,转而采用气化方式对废料进行回收加工。经过气化处理后的回收材料,能够重新应用于新车制造环节,这一举措直接助力新车生产中再生塑料的使用比例提升,有效推动汽车产业在材料循环利用上的升级,契合当前全球绿色制造的发展趋势。
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此次项目的推进与欧盟相关法规的实施密切相关。目前,欧盟《报废车辆(ELV)条例》已正式生效,该条例对汽车主机厂提出明确要求,规定新车制造过程中必须使用再生材料,且其中部分再生材料需来源于报废汽车。更为关键的是,欧盟在 2025 年 9 月 9 日对该法案进行了更新,进一步细化了再生塑料使用的阶段性目标,形成 “三阶段推进” 方案:条例生效后的六年内,所有新车再生塑料含量需达到 15%;八年内提升至 20%;十年内若再生塑料供应充足且价格合理,则需进一步提高至 25%。同时,条例适用范围也大幅扩展,从原本的小型乘用车和商用车,延伸至重型车辆、挂车、两轮车、三轮车等,仅特殊用途车辆(如急救车、消防车)不在此适用范围内。
值得注意的是,修订后的 ELV 法规还首次对 “再生塑料” 的来源作出明确界定,规定其必须通过 “机械回收” 或 “化学回收” 方式获取,而生物基塑料将不再被纳入再生塑料的核算范围。这一界定不仅规范了再生塑料的认定标准,也为相关回收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行业实际情况来看,机械回收对废塑料原料的品质要求较高,且难以处理部分复合材料;在报废汽车闭环再生产业链中,从车辆拆解、材料分离到最终回收再生,每个环节都存在不小的挑战,其中油漆去除更是长期困扰行业的技术痛点。基于这些现实问题,化学回收凭借其适应性更强的特点,成为当前处理报废汽车混合废料更合适的技术路径。
此次与巴斯夫合作的 BEST 公司,在气化技术领域已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经验。此前,BEST 公司就与维也纳技术大学过程工程研究所展开合作,重点改进用于生产合成气的流化床转化技术,并以木材为实验原料,建成了一台 1 兆瓦的中试气化炉。通过该气化炉,BEST 公司成功生产出绿色柴油(费托合成燃料)、绿色煤油、混合醇、绿色合成气、绿氢等多种绿色能源及化工产品。气化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高度的灵活性,能够根据需求生产多种潜在最终产品:既可以用于制造可持续燃料,满足农业、长途运输、航空等不适合使用电池的运输领域需求;也能生产绿色气体注入天然气管网,或制备绿色氢气,为未来交通解决方案及工业应用提供清洁能源支持。
在本次与巴斯夫合作的试点项目中,BEST 公司首次将气化技术应用于报废汽车混合废料处理,实现了将复杂塑料废弃物与生物质共同转化为合成原油的突破。这一技术应用不仅拓展了气化技术的适用场景,也为报废汽车混合废料的高效回收利用提供了新的技术范式。
尽管目前该项目涉及的气化技术尚未披露更多细节,但行业内已有可参考的类似技术案例。例如,国内东粤化学公司建设的 20 万吨 / 年混合废塑料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性项目,便采用了 “一步法” 深度催化裂解技术(CPDCC)。该技术能够直接将废塑料转化为裂解气、液化气、轻质油等产品,与传统废塑料化学处理采用的 “两步法”(即先将废塑料转化为热解油,再将热解油转化为气体)相比,大幅提升了产品收率,为废塑料资源化利用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