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8月12日消息,2025年7月,惠州惠城环保旗下东粤化学20万吨塑料回收项目试生产成功,其全球领先的深度催化裂解技术,让塑料回收行业为之一振。然而,全球塑料回收行业却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这边是新技术试产成功带来的希望,那边却是诸多项目折戟沉沙的黯淡。
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近年来,从欧美到东南亚,倒闭的塑料回收工厂不断增加,这一现象揭示出该行业背后隐藏的残酷现实。在欧洲,政策理想与市场现实激烈碰撞。2025年3月,欧洲塑料回收行业协会发出“崩溃边缘”的警告并非危言耸听。数据显示,2024年欧盟关闭的塑料回收设施总产能较前一年翻倍,机械回收的消费后塑料产量较2022年下降7.8%,仅为710万吨。英国Viridor公司关闭Avanmouth物理回收工厂,归因于英国政府政策拖延、缺乏增长塑料回收率的法规以及全球原生聚合物供过于求。Biffa公司关闭桑德兰市华盛顿镇的塑料回收厂,凸显了英国塑料回收产业在市场波动中的脆弱性。荷兰更是成为欧洲回收业崩塌的重灾区,一年内5家企业破产。Stiphout Plastics在廉价进口再生料冲击下破产,Umincorp公司因原生塑料价格过低、成本上涨而倒下,Ioniqa公司因无法实现正现金流破产,Vinylrecycling和Blue Cycle也因各种问题申请破产。这些案例暴露出欧洲回收业政策目标与企业生存压力严重脱节的问题,欧盟法规要求提高再生材料比例,但再生料价格下跌让企业合规成本远超承受能力。
美国塑料回收业的溃败则带有浓厚的资本闹剧色彩。明尼苏达州的Myplas工厂由通用磨坊、塔吉特等巨头联合投资2400万美元,2023年底投产不到两个月就突然关闭,反映出其商业模型存在致命缺陷,本地废料收集与分拣成本占比超40%,远高于亚洲同行。2018年ParcCorp的倒闭则揭示了美国回收业对海外市场的深度依赖以及应对政策突变的能力缺失。2025年7月原油价格稳定,使原生塑料保持价格优势,进一步挤压再生料市场空间,美国回收企业既缺乏欧洲的政策保护,又没有亚洲的成本优势,陷入尴尬境地。
全球塑料回收商面临着三重绞杀。成本方面,欧洲能源价格上涨、美国资本成本高企、东南亚人工成本上升,使回收处理费普遍超过原生塑料生产成本。政策上,欧盟、英国、美国等政策摇摆不定,让企业在合规成本与市场风险间艰难平衡。技术上,化学回收虽被寄予厚望却屡屡受挫,壳牌公司放弃“2025年转化100万吨废塑料为热解油”的目标,法国洛林的PET化学回收项目也因投资超预算而终止。不过,行业也并非完全没有破局尝试。欧盟正考虑实施严格的进口管制,Ioniqa公司破产后重启计划通过技术授权模式延续生命,亚洲PLA项目的大规模投产推动着材料技术迭代。
塑料回收生意并非简单的环保善举,而是需要政策、市场、技术协同支撑的复杂系统工程。从法国洛林的废弃工厂到美国明尼苏达的闲置设备,这些倒闭案例诉说着一个残酷真相:在原生塑料依然廉价、政策支持不够坚定、技术突破尚未到来的当下,塑料回收生意注定艰难,回收商们正在循环经济时代书写着悲壮的创业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