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11月13日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公布了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任务揭榜挂帅(第一批)入围揭榜单位名单,其中备受关注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项目共有三家入围揭榜单位,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领头单位成功入选,该公司负责牵头的项目名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医用材料的国产化开发及应用”。
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任务聚焦于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三大方向,其中高分子材料方向包括了22种材料,如聚氨酯、聚L-丙交酯-己内酯、医用聚醚醚酮、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这一任务的背后,是对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自主发展的迫切需求,尤其是在生物医用技术产业中,高分子材料的国产化成为突破口。
据项目负责人、上海化工研究院有机所副所长王新威博士介绍,全球用于医疗器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树脂(UHMWPE)年用量约为1700吨,市场价值超过100亿元。目前,我国医疗器械领域对进口的依赖仍然较大,且进口商对中国实施禁售,这限制了国内生物医用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凭借前期在工信部和科技部的支持下,成功实现了人工关节用UHMWPE树脂的吨级制备,且各项指标符合相关标准。基于这一基础,该公司今年以牵头单位的身份,与国内企业、高校、医疗机构等合作,成功入围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任务揭榜挂帅项目。
据了解,该项目的联合体将全面合作,致力于从催化剂到医疗器械产品的全链条技术开发,打造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级UHMWPE。项目包括多种医用级UHMWPE树脂、型材及制品的制备和加工研究,建设相应产业化生产线,以及纤维和型材的国产化制备技术开发。预计项目完成后,将实现百吨级医用UHMWPE医用树脂生产,使人工关节、手术缝合线、多孔聚乙烯面部植入体产品价格相比进口产品下降70%以上,带动上下游产值超过10亿元。
这一项目的实施有望完善国产医疗器械产业链布局,打破进口垄断,提升我国医用材料及制品的战略安全,降低医疗成本,减轻患者负担,满足国家医疗器械领域的战略需求。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生活品质提升,医疗及医保系统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加,因此医用原料的国产化替代显得尤为重要,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健康和幸福,是发展民生、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