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9月23日消息,中国石油广西石化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项目迎来关键节点,其4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挤压造粒机组于9月19日19时30分实物料试车一次成功,顺利产出合格粒料。作为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重大项目及中国石油“十四五”重点工程,此次核心设备试车成功,标志着项目正式进入投产前的最后冲刺阶段,向全面投产目标迈出了决定性步伐。
该项目的攻坚历程彰显了高效协同的建设力度。第三分公司广西项目部围绕挤压造粒机组的基础验收、设备开箱、安装调试及实物料试车等核心环节展开全方位攻坚。自5月19日主齿轮箱安装启动后,项目团队克服设备分批到货导致的工期紧张等难题,严格锚定各节点目标推进工作:8月15日完成全部机械安装,9月5日实现所有仪表调试,按计划圆满完成施工任务。这一进展与项目整体节奏紧密衔接,此前的7月14日,项目120万吨/年乙烯装置已实现高标准中交,标志着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项目全面建成并进入联动试车阶段。
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本次试车成功得益于各环节的精密协同与技术保障。9月19日晚试车进入关键阶段,18时50分挤压机组拉料正常,19时30分成功切粒。过程中各岗位人员各司其职,与业主保持“同频共振”,依次完成主电机启动、拉料、冲模、合模、切粒机启动等关键步骤。作为聚丙烯装置的核心设备,挤压造粒机组技术复杂度极高,其采用的MP360-1 SBC型号熔融泵包含变频电机、滑移离合器、齿轮箱和齿轮泵等复杂组件,对安装调试精度要求严苛。早在7月19日,项目40万吨/年全密度聚乙烯装置挤压造粒机组就已完成熔融泵中压变频电机、主减速机等三大单体设备试车,为此次聚丙烯装置试车积累了宝贵经验。
熔融泵的稳定运行是此次试车成功的关键技术支撑。在聚丙烯挤压造粒流程中,熔融泵通过两齿轮旋转形成的容积变化,将筒体混炼后的热熔聚丙烯树脂加压输送,其入口压力的稳定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与机组安全,也是技术团队在试车过程中重点监控的核心参数。这种基于精密控制的技术应用,为后续装置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
作为总投资305亿元、占地4400多亩的综合性石化基地,该项目涵盖14套化工装置、2套炼油装置及配套设施。其中新建120万吨/年乙烯裂解、200万吨/年柴油吸附脱芳等装置构成核心产能,聚丙烯装置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出的聚丙烯产品具有密度小、强度高、耐热性好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包装、家电、汽车等领域。项目采用“分子工程”理念下的“减油增化”技术,可实现柴油馏分高纯度分离,将吸附非芳烃供给乙烯裂解装置,吸附重芳烃用于增产石脑油、丙烯等高价值产品,大幅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安全管理贯穿项目建设全程,为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5月中旬进入项目收尾阶段后,广西石化持续压实HSE责任,通过定期召开HSE例会总结经验、研判风险,严格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公司重点强化高处作业、脚手架、临时用电、受限空间及交叉作业等专项检查,推进网格化管理并落实“区长”负责制,全面排查风险隐患,确保施工与调试安全。
项目投产后将具备重大战略意义,推动广西石化从“燃料型”炼厂向“化工产品及有机材料型”企业转型。其不仅能填补区域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空白,满足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市场需求,还将助力广西打造面向东盟的万亿级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为“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目前项目采用“深度倒开车”试车模式,从最末端工艺逆向推进至前端装置,以缩短开工周期、降低风险。随着聚丙烯装置试车成功,项目团队正聚焦下一阶段,强化安全管理与生产运行衔接,遵循“安全为基、效率为要”原则,推动聚丙烯装置从“稳定运行”向“高效达产”迈进。按照计划,项目将于10月18日投料开工,届时将成为中国石油炼化业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