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2月9日消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的《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指南》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并将于12月1日正式落地实施。这一指南为石化企业在废塑料回收领域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撑,为化学循环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对推动我国塑料污染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随着全球塑料污染问题的日益凸显,每年有超过4亿吨塑料被生产,同时伴随着超12亿吨温室气体的排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我国一直致力于塑料污染的全链条治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旨在提升再生资源的利用水平。如今,加强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在此背景下,《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指南》的发布显得尤为重要。该指南对废塑料的回收利用环节进行了全面规范,涵盖了回收来源、再利用方式、回收质量标准、材料标准以及产品规范等多个方面。同时,指南还提供了针对消费前和消费后塑料废弃物的多种回收和再利用路径,包括材料回收和能量回收,为相关企业和从业者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南。值得注意的是,相关部门将“再循环”更改为“再利用”,并对回收料的要求进行了细化,增加了对一般要求、性能要求、卫生要求等方面的具体规定,这一调整更加贴近实际,为废塑料回收利用工作提供了更具体的指导。
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化学循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塑料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物理回收相比,化学循环技术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能够处理物理回收难以有效利用的低值废塑料和复合包装材料。通过化学处理和提纯,这些废弃物可以转化为与原油生产的塑料原料品质相当的产品,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企业在废塑料回收利用方面积极探索化学循环路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中国石油在废塑料裂解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并成功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国石化则通过建立废塑料化学循环技术链和产业链,成功解决了低值废塑料回收利用的技术难题。
然而,化学循环产业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该技术尚处于产业化初期,许多关键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需要明确化学循环在塑料污染治理和能源资源战略安全中的地位,并将其纳入相关政策法规和循环经济规划;另一方面,应建立与化学循环相适应的废塑料分类回收体系,改革和完善现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同时,企业在推进化学循环技术的过程中也面临技术研发、内部沟通等方面的挑战。业内专家建议,将化学循环项目建设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体系,激励大型石化企业增加对废塑料回收与化学循环利用的投入,并构建完整的废塑料化学循环利用产业生态。
《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指南》的出台为我国废塑料回收利用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化学循环技术的推动下,尽管面临挑战,但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我国有望在塑料污染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