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2月15日消息,TPE制品表面析霜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生产商。这种析霜现象,即材料表面出现的一层白色粉末状或霜状物质,主要是由于内部成分迁移并结晶所导致。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呢?
首先,从TPE的配方角度来看,抗氧剂的品种和配比选择不当,或者在加工过程中分散度不佳,都可能导致抗氧剂析出。同时,润滑剂的使用虽然能改善材料的加工性能,但过量使用却可能使其在制品表面析出,形成析霜。此外,填料过多或表面处理不当,以及充油量过多,也都可能导致油分或填料在制品表面迁移,形成析出物。特别是小分子物质如增塑剂、内脱模剂等,如果选择不当或添加量过多,也会随时间迁移至TPE材料表面,产生析霜现象。
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加工和存储因素也是影响TPE制品表面析霜的重要原因。加工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材料的稳定性,导致某些成分在制品表面析出。同时,材料在加工设备中停留时间过长,也可能导致热降解或化学变化,进而在制品表面形成析出物。此外,脱模剂的使用也需要谨慎,过量或涂抹不均匀都可能导致制品表面局部发白或析霜。而在储存过程中,光照、紫外线、温度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加速某些成分的迁移和析出过程。
那么,如何从TPE配方上预防这种析出现象呢?首先,可以通过采集析出物质,并利用燃烧法、红外光谱仪等手段判断其化学元素,从而确定析出物的来源。其次,要控制助剂的用量,如内外润滑剂、抗氧剂等,避免小分子析出。同时,还需要控制填料的种类和用量,对与基材不相容的填料进行预先表面处理。最后,根据TPE材料的特性控制充油量,确保SEBS、SBS等材料的充油量适中,防止油分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