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5月14日消息,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正式修订并发布了GB/T 32366—2025《生物降解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PBAT)》国家标准,此举意在强化PBAT这一生物降解材料领域关键产品的质量管控,引领行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轨道。
生物降解塑料,作为一种能在自然环境或特定条件下(如堆肥、厌氧消化或水性介质)被微生物分解,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甲烷、水及元素矿物无机盐乃至新生物质塑料的材料,在我国生物降解塑料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PLA(聚乳酸)与PBAT两大材料的产能之和,已占据生物降解塑料总产能的八成以上。
本次标准修订的核心在于对羧基含量的严格把控,从原先的不超过50mol/t调整至20至30mol/t的精确范围,并对不同等级进行了细致区分。同时,新标准还新增了PTA比例的限制条款,以严格规范产品成分。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为确保产品质量与性能,鱼眼(晶点)数量也被纳入新标准的考量范畴。此外,熔点要求也进行了相应调整,由原先的110~145℃范围优化为115~125℃,以更好地契合多样化的生产需求。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PBAT作为生物降解材料的佼佼者,其应用领域正持续拓展,市场上高性能产品层出不穷。然而,原标准自2015年实施以来,已难以满足当前产品的性能标准。为此,新标准更加注重实用性,对PBAT树脂进行了更为精细的分类,并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制定了更为科学的性能指标与检测方法。具体而言,新标准将PBAT树脂细分为挤出薄膜级(适用于购物袋、垃圾袋等生产)、地膜级(适用于农用地膜等生产)以及流延级、注塑级和发泡级(适用于淋膜纸、刀叉勺、泡沫箱等生产)。
业内人士指出,新标准的出台与实施,对于提升PBAT产品的整体质量、维护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具有深远意义。同时,它也为监管部门提供了明确的执法依据,确保了监管工作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有力的权益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