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8 月 29 日消息,近日,自然资源部官网一则公示在化工业界激起千层浪,山东裕龙石化有限公司下游及延伸产业链的两个项目用海申请已被正式受理。这份高达 1178.57 亿元的投资计划,无疑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进程中的关键节点,也标志着肩负山东化工产业升级重任的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正朝着完善产业链的目标大步迈进。
在胶东半岛西北端、渤海湾南畔,曾经一片荒芜的滩涂已华丽转身,崛起一座现代化的石化新城 —— 裕龙岛。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标志性工程,裕龙石化自规划伊始,便紧紧围绕 “油头、化身、高化尾” 的发展战略布局。从原油加工起步,以烯烃、芳烃等基础化工原料为依托,逐步向高附加值的新材料领域拓展,致力于打造一条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
此次公示的下游及延伸产业链项目,计划依托一期已投运的 1000 万吨炼油及化工装置,剑指一系列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端材料生产。以乙烯为原料,计划年产 40 万吨 POE(聚烯烃弹性体)及高碳 α- 烯烃,这将直接冲击陶氏、埃克森美孚长期垄断的新能源材料市场;以丙烯为原料,产出的碳纤维原丝、SAP(高吸水性树脂)等产品,将广泛应用于风电、卫生用品等高端领域;以苯为原料建设的 40 万吨 / 年尼龙 66 装置,有望打破杜邦在该领域的技术封锁。此外,PVB 树脂(光伏胶膜核心材料)、PI 膜(柔性电子基材)、PBS(生物可降解塑料)等产品的布局,均聚焦于进口依赖度超 60% 的 “卡脖子” 环节。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将大幅改变我国高端化工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更将推动裕龙石化从传统 “炼油厂” 向 “新材料创新基地” 的华丽升级。
与传统地炼企业 “重油品、轻化工” 的模式不同,裕龙石化从设计阶段便坚定地贯彻 “降油增化” 理念。其油品收率严格控制在 18%-40%,远低于传统地炼 80% 的水平,这意味着每加工一亿吨原油,更多资源将被转化为乙烯、丙烯等化工原料。同时,裕龙石化采用柔性生产工艺,可根据市场动态实时调整产品结构,在化工品价格上扬时,及时降低成品油产出,实现利润最大化。此外,通过甲烷干重整工艺,裕龙石化可自给 CO、甲醇、氢气等原料,有效降低对外购资源的依赖,真正实现资源的 “吃干榨净”,将原油附加值提升 3-5 倍,为山东化工产业摆脱 “规模大、效益低” 的困境提供了成功范例。
山东,曾是全国地炼产业的重镇,1.65 亿吨的地炼产能一度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长期以来,大量单套规模 350 万吨以下的小装置,导致产业呈现 “多、小、散、乱” 的格局,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升级发展。裕龙石化的出现,成为打破这一困局的关键力量。
早在 2018 年,山东便启动了地炼产能整合行动,明确了 200 万、300 万、500 万吨及以下装置的转移时间表。2019 年,科力达、富宇化工等 10 家企业积极响应,以 2790 万吨产能置换的方式参与裕龙项目,为大型一体化基地的建设腾出了宝贵空间。这种 “淘汰落后、集中优质” 的模式,正推动山东地炼产业从单纯的 “数量优势” 向 “质量优势” 转变。
裕龙石化并非孤立发展,山东正以其为核心,联动烟台化工产业园、万华(蓬莱)新材料低碳产业园,在黄渤海南岸构建起一个强大的 “化工金三角”。烟台化工产业园聚焦炼化一体化,预计到 2026 年总产值将突破 5000 亿元,目前已成功吸引万华化学 10 万吨 MDA 等重大项目落地;万华(蓬莱)产业园则专注于高端聚合物领域,千亿级的投资将助力其在聚氨酯、聚烯烃等细分市场占据领先地位;裕龙石化则凭借下游新材料的优势,与前两者共同构建起 “原油 - 基础化工 - 高端材料” 的完整产业链条。这种集群化布局,不仅使物流成本降低 15%,资源循环利用率更是提升至 90%,形成了与中东、美国化工基地相媲美的规模优势。
山东打造世界级化工基地的宏伟蓝图,早在 2018 年便已写入《关于加快七大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如今,随着三大千亿园区的逐步成型,这一目标正从构想逐步走向现实。政策层面,山东省将裕龙石化列入 2025 年省重大准备类项目,在海域审批、能耗指标、技术研发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市场层面,国内新能源汽车、光伏、电子等产业的蓬勃发展,对高端材料的需求正以年均 20% 的速度增长,为裕龙石化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技术层面,万华化学等企业多年的技术积累,为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使得裕龙石化在 POE、尼龙 66 等关键领域的国产化突破成为可能。按照规划,未来 5 年,黄渤海南岸化工产业带将形成万亿级产值,与沙特朱拜勒、美国休斯顿等世界知名化工园区展开同台竞争。
裕龙石化 1178 亿元的追加投资,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的扩张,更是山东化工产业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 —— 从依赖原油加工的粗放型增长,向以新材料为核心的创新型发展转变。当 POE、碳纤维等高端产品实现规模化国产,当 “三点一线” 的产业集群效应充分释放,山东不仅将重塑中国化工产业的进口格局,更将在全球高端材料市场的竞争中,为 “中国制造” 赢得更多话语权。这场发端于渤海湾畔的产业革命,正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化工的强大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