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8 月 13 日消息,塑料凭借轻便、耐用、成本低廉等特性,已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领域,从日常的购物袋、食品包装,到电子产品外壳、汽车零部件等,都能看到其身影。但伴随塑料使用量的激增,废弃塑料引发的环境问题愈发严峻。大量废塑料堆积成山,不仅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其难以自然降解的特性,还对土壤、水源及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全球每年产生约 4 亿吨废塑料,仅 10% 能被有效回收,其余大多被填埋或在自然环境中持续造成污染。不过,如今一种名为废塑料裂解的技术正悄然改变这一局面,被人们生动地称为 “吃塑产油” 的绿色印钞机。
废塑料裂解技术,简言之,是通过高温裂解手段,将无法再回收利用的废塑料,如一次性塑料袋、餐盒、旧塑料瓶等,转化为裂解油(如柴油、汽油组分)、炭黑等有价值产物的过程。其技术原理是:塑料主要成分为高分子聚合物,分子呈长链状结构。在裂解过程中,首先对收集的废塑料进行预处理,这一步需去除金属、泥沙等杂质,再将塑料粉碎分类,因不同种类塑料的裂解效果存在差异。预处理后的废塑料被送入裂解设备,在无氧或低氧环境下加热,温度通常控制在 300-500℃。在高温作用下,塑料大分子链逐渐断裂,分解为小分子油气。这些油气随后进入净化提纯环节,经冷却、分离、脱硫等精细处理,最终得到合格的裂解油,既可直接作为燃料使用,也能作为化工原料进一步加工。同时,过程中还会产生炭黑、可燃气体等副产物,均具有较高利用价值。与传统的填埋和焚烧处理方式相比,该技术优势显著:填埋占用大量土地,且废塑料在地下数百年难以降解,还可能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焚烧虽能减少废塑料体积,却会产生二噁英等剧毒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而废塑料裂解技术在密闭环境中进行,通过精准控制反应条件,几乎不产生有毒气体排放,从根本上避免了二次污染,还能将废塑料转化为有价值资源,实现 “废” 到 “宝” 的转变,这是传统方式无法比拟的。
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废塑料裂解技术之所以被称为 “吃塑产油” 的绿色印钞机,源于其突出的环保效益、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技术优势。在环保效益方面,其一,能减少塑料污染,为海量废塑料找到合理去向,降低自然环境中塑料垃圾存量,从源头减轻对土壤和海洋的污染,守护绿色家园;其二,助力资源循环利用,塑料原料源于石油,该技术将废塑料转化为燃油等产品,实现 “石油的二次利用”,降低对原生石油资源的依赖,契合全球 “循环经济” 理念,缓解能源紧张。
在经济效益上,一方面产出高效益,先进裂解设备出油率可超 70%,每吨废塑料裂解后产品产值约 4000-5000 元,且设备产出油、气、碳速度较快,约 10 分钟即可初见成果,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应用广泛且市场大,裂解油深加工后可作为柴油、重油用于工业锅炉、船舶、工程机械等领域,符合燃油标准即可发挥作用,作为化工原料提炼后可生产烯烃、芳烃等,用于制造新塑料、橡胶等,形成 “塑料 - 裂解 - 再塑料” 的闭环产业链,市场需求巨大。
技术优势方面,一是近乎零污染排放,采用低温常压、厌氧环境的反应条件,从根本上杜绝二噁英等有毒气体产生,生产过程对环境影响极小,符合严格环保要求,让企业在创造经济效益时无需担忧环境污染带来的巨额治理成本和法律风险;二是转化率高且可调控,废塑料除杂质外几乎能 100% 转化为再生能源,保证资源充分利用,且裂解过程中油气比例、烯烃与烷烃比例等可根据实际需求自主调控,满足多样化需求,此外每条产线年处理量达 4000 吨,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能适应大规模废塑料处理需求。
综上,废塑料裂解技术凭借独特的环保与经济双重价值,当之无愧被称为 “吃塑产油” 的绿色印钞机,它既解决了全球困扰的废塑料污染问题,又为人们开辟了新的资源和财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