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9月23日消息,近年来,聚烯烃弹性体(POE)作为化工行业的新兴材料,凭借其独特的性能优势,在众多领域中逐渐崭露头角。POE是由乙烯与α-烯烃共聚而成的无规共聚物,常温下具备橡胶的高弹性和韧性,高温下又能塑化成型,且具有热可逆性、优异的力学性能、耐候性和加工流变性能,与聚烯烃材料亲和性好,性价比高,因此在光伏电池、汽车部件、航空航天、5G/6G通信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过去,POE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主要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如美国陶氏化学、埃克森美孚、日本三井化学等。然而,2023年12月15日,国内首套POE工业化装置——京博控股集团贝欧亿公司的3万吨/年特种聚烯烃及配套项目成功投产,标志着我国POE国产化元年的开启。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受光伏、汽车、聚烯烃等行业需求的拉动,国内POE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已有二十多家公司涉足POE研发,部分已实现万吨级工业化生产。
目前,国内POE项目遍地开花,各大石化企业纷纷布局。贝欧亿科技在华东、华南两大生产基地规划了50万吨的产能扩张;万华化学一期20万吨/年POE项目已成功投产,二期40万吨/年项目也在建设中;卫星化学、联泓新科、鼎际得等企业也相继宣布了POE项目的进展。此外,还有浙江石化、诚志股份、天津石化、茂名石化、东方盛虹、兰州石化等众多企业涉足POE领域。据相关数据统计,到2030年,中国拟在建POE装置总规模将超过450万吨/年,行业格局将迎来快速转变。
在POE国产化进程中,催化剂、单体及聚合反应过程控制等关键环节的技术突破至关重要。尽管目前催化剂技术相对保密,国产化进展较慢,但国内企业仍在不断努力。同时,α-烯烃作为POE产业链的关键原料,其技术也仅掌握在少数公司手中。不过,随着国内企业的技术突破和产能扩张,我国POE国产化难题正在逐步破解。
除了POE之外,乙烯基聚烯烃弹性体(EPOE)和丙烯基弹性体(PBE)也是值得关注的聚烯烃弹性体。EPOE仅以乙烯为原料,无需使用α-烯烃单体,生产成本更低,且产品性能优良,可实现高端聚乙烯弹性体的国产替代。而PBE则以丙烯为主要原料,具有高弹性、高透明性和低温韧性等优异性能,与众多聚烯烃产品高度相容。目前,已有企业成功开发出EPOE和PBE产品,并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总体来看,随着国内企业对POE、EPOE和PBE等聚烯烃弹性体的技术突破和产能扩张,我国高端聚烯烃弹性体的自给率将不断提高,国产替代步伐也将加快。未来,这些材料将在更多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化工行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