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8 月 14 日消息,继上周 28 家国外化工巨头披露最新业绩后,行业呈现分化态势。霍尼韦尔、杜邦、帝斯曼 - 芬美意等企业实现业绩增长,但多数企业表现欠佳。近期,塞拉尼斯与陶氏又相继宣布了工厂取消或退出的相关举措,引发行业关注。
8 月 11 日,塞拉尼斯公布 2025 年第二季度业绩,尽管营收环比有所增长,这家曾收购杜邦业务的化工巨头仍宣布将持续推进自救措施,计划到 2026 年节省 500 万至 1000 万美元成本。其中,全球领先的先进电子墨水与浆料业务 Micromax® 的资产剥离已进入第二轮,该业务预计 2025 年营收将突破 3 亿美元,因其广泛的应用领域和丰富的产品组合,吸引了众多潜在买家关注。Micromax® 的材料可应用于导航与国防、医疗监测、先进电路板组件等多个行业,产品包括导电、电阻和介电厚膜油墨,以及用于多层电路制造的低温共烧陶瓷(LTCC)材料。此外,塞拉尼斯还宣布有意退出位于瑞士森帕赫的 Elotex® 可再分散粉末工厂和加拿大萨尼亚的 Engineered Materials Vamac® 工厂。据悉,Elotex® 工厂是 2020 年收购诺力昂旗下易来泰 ® 品牌可再分散聚合物粉末业务所得,而拟退出的 Vamac® 产能则是 2022 年从杜邦交通与材料业务收购而来。Vamac® 的 AEM 产品系列作为超高耐热新弹性体材料,适用于扭力减震器、汽车管道、低烟密度地板和 O 型圈,由杜邦 1975 年开发的丙烯酸酯与 α- 烯烃共聚橡胶发展而来,能满足汽车行业对材料耐受恶劣发动机环境的最新要求,在全球市场处于垄断地位。业绩数据显示,塞拉尼斯第二季度净销售额为 25 亿美元,同比下降 4.5%,环比增长 6%;工程材料部门表现突出,营业利润达 1.65 亿美元,环比大涨 72%,调整后息税前利润 2.14 亿美元,环比增长 70%。
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化工行业的战略调整并非个例。8 月 4 日,有报道称陶氏公司取消了与 Mura Technology 在德国博伦合作建设化学回收工厂的计划,此次变动主要受经济和监管压力影响,预计将影响该地区约 800 人。该工厂建设计划于 2022 年 9 月提出,原规划与陶氏当地制造设施相邻,采用 Mura 的 HydroPRS 技术,利用超临界蒸汽将软性和多层包装塑料等难回收废料分解为石脑油和其他碳氢化合物,计划 2025 年投产,满负荷时年回收产能约 12 万吨,原料拟供当地乙烯裂解装置使用。此前,陶氏与 Mura 已于 2021 年宣布在英国提赛德新建全球首座采用该工艺的工厂,首条生产线产能 2 万吨,原计划 2023 年运营。此次取消博伦项目,直接原因是陶氏决定于 2027 年关停当地乙烯裂解装置,也是其在欧洲更广泛战略调整的一部分。
在资产组合优化方面,陶氏 7 月已宣布关闭德国博伦的乙烯裂解装置、德国施科保的氯碱和乙烯基(CAV)资产,以及英国巴里的基础硅氧烷工厂,这些均属成本和能耗较高的业务。业绩方面,陶氏 2025 年第二季度净销售额 101 亿美元,同比下降 7%,所有运营板块均有下滑;上半年净亏损达 10.91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78 亿元)。针对行业寒冬,陶氏团队本季度宣布多项激进举措,预计到 2026 年累计贡献逾 60 亿美元。2024 年以来,陶氏已实施多项资产优化措施,包括关闭阿根廷聚醚多元醇工厂、中国台湾烷氧基化工厂,推迟加拿大全球首个净零排放乙烯裂解装置 Path2Zero 项目建设,出售软包装粘合剂业务及碳纤维合资企业 DowAksa 中 50% 的股权等非核心资产。
从业务布局来看,陶氏主营三大业务部,涵盖乙烯及下游制品、环氧树脂、聚氨酯、丙烯酸及酯、有机硅等产品链。按此前规划,除暂缓部分可持续项目外,其运营战略更聚焦差异化与高回报:包装与特种塑料业务部整合乙烯及下游产业链,长期布局可持续发展,如 Path2Zero 项目;工业中间体与基础设施部门针对主营产品推进差异化,2024 年美国墨西哥湾沿岸一体化 MDI 蒸馏和预聚体工厂竣工,蒸馏能力提升 30%,同时在美、欧市场持续扩大特种胺和烷氧基化化学品产能,服务能源转型、制药、家庭护理、清洁和农业等快速增长的终端市场;高性能材料和涂料部门则针对性布局回报更高、更快且资本投入更少的项目,如面向消费电子、移动出行等全球增长型业务扩大有机硅中间体产能,并在亚太、EMEAI(欧洲 / 中东 / 非洲 / 印度)、美国 / 加拿大市场扩大对标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