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8 月 16 日消息,8 月 6 日,陶氏公司向全球知名数据服务商标普全球普氏(S&P Platts)证实,已取消与 Mura Technology 合作在德国 Bohlen 工厂建造一座年产 12 万吨混合塑料废物化学回收厂的计划。此前,陶氏曾宣布将于 2027 年永久关闭该工厂的蒸汽裂解装置,而这一装置是回收厂运营链中的关键环节,自 7 月起因技术故障一直处于停运状态。缺少该装置,回收设施的经济可行性便受到了质疑。
Bohlen 工厂项目并非单纯的地方性投资,其被设计为欧洲向循环经济转型的旗舰模式。该工厂原本计划生产一种可持续的石脑油替代品,作为蒸汽裂解装置生产新塑料的原料。但随着裂解装置的关闭,陶氏遭遇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回收厂的产出本计划直接供应给裂解装置,如今失去了这一运营依赖;没有裂解装置,原料需求随之消失,盈利能力被削弱;加之自 7 月以来裂解装置的停机,进一步让规划和投资时间表变得复杂。对于这一情况,陶氏的官方态度是 “正在探索与 Mura 的其他机会,以扩大在欧洲的回收供应组合”。
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Mura Technology 开发的 Hydro-PRT 技术(超临界水裂解),能够分解包括软包装和多层薄膜在内的难以回收的塑料,并将其重新转化为合成油等有价值的化学基础材料,这些材料可重新投入塑料生产链。该技术的关键特点包括:在超临界水条件下运行,分解效率高;能处理传统机械回收难以应对的塑料;可为新塑料生产提供高质量原料。最初,陶氏与 Mura 的目标是在 2023 年做出最终投资决定,并于 2025 年启动运营,Böhlen 工厂也被视作在欧美进一步扩张的规模证明。
Bohlen 工厂是陶氏和 Mura 实现到 2030 年在欧美达到 60 万吨化学回收能力这一联合目标的重要基石。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陶氏的目标是到 2030 年每年回收 100 万吨塑料。尽管如今这座旗舰工厂的计划已被取消,但陶氏仍坚持其可持续发展路线图,包括与全球先进回收领域的创新者合作、在其他地区扩大化学回收项目、投资新的材料科学解决方案以推动循环经济。公司发言人称:“陶氏在创新先进回收业务中的投资和合作,与我们可持续发展和增长的长期战略相契合。”
陶氏的这一决定反映出整个行业面临的广泛挑战,即如何平衡技术雄心与市场现实。化学回收技术前景可观,但其商业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稳定的基础设施、原料供应以及有利的政策环境。随着欧盟加强对塑料废物的监管并推动更高的回收率,像 Bohlen 工厂这样的项目被视为实现气候和废物减少目标的关键。然而,若缺乏本地整合(如本次被取消的蒸汽裂解装置),项目的经济性就可能受到影响。这表明,即便是备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项目,也可能因基础设施依赖问题而终止,经济可行性与环境影响同等重要。先进回收仍是长期战略的核心,但在地点和技术选择上可能需要更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