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4 月 22 日消息, 塑料再生行业乱象频发,原生 PET 与再生 PET “李代桃僵” 的现象引发关注。近期,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接连曝光典型案例:苏州佳海特种纤维有限公司因以原生化纤冒充再生化纤标识销售,被处以 180 万元罚款;苏州璟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同样因类似违规行为,面临 150 万元的行政处罚,两家企业涉案销售额均超千万元。
事实上,原生 PET 冒充再生 PET 并非孤例。今年初,苏州鱼念水纤维科技有限公司因在销售环节以原生丝充作再生丝,被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出 40 万元罚单。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原生 PET 因生产成本较低,而再生 PET 需历经回收、清洗、加工等复杂环节,成本居高不下。部分不良商家受利益驱动,铤而走险违规造假,严重扰乱市场秩序。面对市场乱象,企业如何精准鉴别原生与再生 PET 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加速推动相关标准落地。在 2024 年第三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项目中,11 项再生塑料国家标准入选国务院督办清单,其中《塑料 再生塑料成分鉴别 第 1 部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材料》(国家标准计划号:20241695-T-606)尤为瞩目。该标准提出以顶空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HS-GC-MS)技术为核心,结合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实现对原生与消费后物理再生 PET 的精准鉴别。此方法不仅能高效区分两类材料,还可为其他塑料成分鉴别提供技术范本。据悉,该标准预审查时间定于 2025 年 5 月,其制定过程严格规范样品制备、仪器参数、数据处理等环节,并细化模型构建与评估流程,力求为塑料再生行业提供科学、可复制、可追溯的技术指引,助力推动塑料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