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5月16日消息,自4月初以来,全球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加剧,中国化工市场在贸易战与关税战的双重压力下迎来新挑战。面对复杂形势,中国石油相关企业迅速调整策略,通过强化原材料保障、加速国产化进程、优化产业链协同等举措,为行业突围注入新动能。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能源经济与金融研究所所长郭海涛指出,关税政策波动正倒逼我国化工行业重构供应链体系。他建议,企业需从提升原材料自给能力、拓展进口渠道、优化产品结构、开辟新兴市场四方面破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化工品进口依赖度仍超30%,部分高端材料对外依存度甚至高达70%,产业链自主可控需求迫切。
在资源保障领域,塔里木油田创新实践为行业提供示范。作为国内天然气生产主力军,该油田通过动态调整乙烷回收工艺参数,突破冷量平衡技术瓶颈,将乙烷回收率提升至95.5%,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5个百分点。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此举不仅使乙烷日产量增加60吨,更带动乙烯生产成本下降12%,为下游聚烯烃产业提供稳定原料供给。
生产端企业同步发力技术攻坚。兰州石化在3套乙烯装置满负荷运行基础上,实施聚烯烃装置特护管理,关键设备运行效率提升8%;大庆炼化完成二套聚丙烯装置检修后,其PA14D-2、RP300R产品实现100%国产化替代,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同类标准。独山子石化则联合科研机构突破茂金属催化剂技术壁垒,成功开发PE-RT管材料mHD3702等4款新产品,填补国内高端管材市场空白。
市场端,中国石油化工销售体系展现强大韧性。西南化工销售组建270人次调研团队深入终端市场,一季度新增客户10家,新材料销量同比增长23%;西北化工销售建立"车-货-港"三级联动机制,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将物流效率提升15%,确保产品准时交付率达98%。
值得关注的是,5月12日中美经贸关系缓和为行业带来新转机。但专家提醒,国际贸易格局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企业需建立"双循环"发展思维。中国石油在油气产业链的实践显示,通过长期技术储备与战略定力,企业不仅在油价暴跌周期保持盈利,更在高端聚烯烃、可降解材料等领域实现突破。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POE、茂金属聚乙烯等高端材料进口替代率同比提升9个百分点,相关产品毛利率较普通材料高出25%。
面对未来,行业共识已形成:需坚持"内生增长+外延拓展"双轮驱动,一方面加大新能源材料、生物基材料等研发力度,另一方面深化"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在东南亚、中东等地布局化工新材料基地。这种"以我为主、开放合作"的发展模式,正推动中国化工产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转型,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抢占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