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母粒产业网】8月12日消息,托盘到托盘(TtT)回收模式正逐步崛起,成为推动塑料包装循环利用、特别是食品级应用领域的关键路径。与传统的瓶到瓶回收相比,PET托盘回收长期被忽视,导致大量资源浪费与环境压力。据统计,欧盟每年约有100万吨PET托盘进入市场,但其中约70%未能得到有效回收,仅30万吨左右被重新利用,循环缺口显著。
长期以来,托盘回收中的再生材料多来源于瓶用回料,这引发了业界对“挪用瓶用闭环料源”的担忧。然而,随着欧盟一次性塑料制品指令(SUPD)与《包装与包装废弃物法规》(PPWR)的深入实施,饮料瓶再生含量比例得到提升,并逐步将目标扩展至“非瓶类”包装。这一政策转向迫使托盘回收体系寻求专用rPET料源,为TtT模式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尽管TtT模式潜力巨大,但其推广仍面临诸多挑战。PET托盘设计复杂,多层结构、油墨、胶黏剂及标签等增加了分拣与去污的难度。同时,食残、异物内嵌等污染问题在压包后更难以精确分选。此外,托盘收集体系薄弱,缺乏像饮料瓶那样成熟的押金回收机制与专属分选工艺,导致可用料源不稳定,食品级rPET成本与复杂度上升。
为应对这些挑战,行业正积极研发更精细的传感分选技术。整件分选方面,多功能系统能够区分单层与多层PET托盘,确保只有单层材料进入高质量闭环应用。而碎片级分选则成为关键,多传感配置可同时识别聚合物类型、颜色、透光性与老化状态,高效剔除PVC、金属、不透明颗粒等杂质,为食品接触级纯度提供保障。典型流程中,先进设备可快速按聚合物/颜色/透光性分离,实现更高精度净化,将纯度提升至99%及以上,满足食品级门槛。
在料源整合方面,TtT模式需要兼顾后工业(PIR)与后消费(PCR)两类流。后工业料源来自热成型边角、批次退货等,清洁且均质,适合直接再加工;而后消费料源则来自市政收集,成分更复杂,但扩大社会层面循环规模的关键。智能传感分选技术可自适应两类来料波动,稳定质量,为新托盘生产提供达标rPET。
展望未来,TtT模式有望从“新兴”走向“主流”,成为循环包装的支柱方案。关键在于投资自动化分选与碎片级提纯能力,提升料源一致性与再生料质量;推动材料与结构标准化,完善专属收集体系,降低系统成本;加强生产端—回收端—装备商协同,破解“为回收而设计”的落地难题。同时,食品接触级再生料的合规审批仍至关重要,一旦审查结论转正,市场势能将被进一步释放,有望缓解对原生塑料的依赖,并达成更严格的再生含量目标。